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内部结构性矛盾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市工业经济低位开局,面临转型阵痛加剧、外贸出口放缓等困难,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但与此同时,我市国际智造名城启动建设,企业梯度培育加快推进,“四换三名”工作全面推进。一季度,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75.52亿元,同比增长3.2%。
综合来看,台州工业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同时,也经受住了转型升级阵痛期的考验,平稳步入了新常态。
低位开局,行业运行有喜有忧
“一季度增速回落,一方面是受春节假期延后、大宗产品价格下跌等影响;另一方面,我市龙头企业增速下降明显,也对工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从主导行业看,一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表现为“三增两降一平”,三增分别是医化(11.30%)、模具制造(9.40%)和汽摩配(3.26%),但汽车整车受吉利豪情整体搬迁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19.26%。两降分别是缝制设备和船舶,一平是泵与电机。
外贸出口不乐观是各个县(市、区)的共性问题。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38.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2%,低于工业生产增速3.4个百分点。
市统计局分析,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等要素价格上涨,而越南、缅甸、印度等劳动力和资源更为低廉的新型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出口导向型的台州工业在外贸出口上面临较大压力。
经历“低迷”和“阵痛”之后,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更好地应对这些经济不利因素,关键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提振信心,把握转型升级积极因素
“既要充分认识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加以研究应对;也要认真把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因素,绝不能丧失我们抓经济促发展的信心。”副市长李跃程在全市一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说。
这话的底气来自我市工业经济表现出的喜人成就。
一个突出特点是创新氛围渐浓。据统计,我市新产品产值率总体呈提高态势,2010年到2014年分别为23%、24.17%、26.19%和29.7%。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比2013年提高10.8个百分点,达到38%,居全省第三位。全市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研究院数量同样名列全省前茅。
随着“机器换人”举措的深入实施,技改投资持续得到恢复。去年我市四家企业入围省级优秀工业设计企业,居全省第一。台州工业的技术短板正在以较快速度得到填补。
今年2月,我市发出全省首批十张地市级新版营业执照,在全省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改革带来的红利得到极大释放,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2014年新增7.2万户,增长24.75%,公司制企业增长116%。
齐心协力,推进创新驱动和“两化”融合
日前,市委、市政府大规模高规格召开了全市加快工业创新转型打造“国际智造名城”动员大会,一批试点行业、试点企业、试点项目即将全面铺开。
如何以智能化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台州产业向国际产业分工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真正实现国际智造名城?
推进创新驱动,要建设高新园区,突出平台建设,发展众创空间。专注“两化”深度融合,要围绕提质、增效、升级的目标,着力抓好工业企业的“三换”:产品换代、制造换法和商务换型。
今年我市确定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工业性投资增长10%左右的工作目标。台州科技城建设、台州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专项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四换三名”体制机制、推进工业园区“多区合一”管理体制、推进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等工作都是今年改革的主要内容。
当前,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以及各个企业正齐心协力,克难攻坚。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与星星集团、坎门机床厂等合作的工业自动化刮削装备,可推动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两项,如今已正式投放市场,投产后将年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