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港口吞吐量的逐年攀升,嘉兴港区昔日的“金字招牌”出口加工区逐渐成为港区发展的“短腿”。记者近日从嘉兴港区管委会获悉,为重新擦亮曾经的“金字招牌”,港区将启动出口加工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出口加工区的定位和特色,重点在保税物流功能上做文章,推动该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出口加工区“夹缝中求存”
“设立近10年来,嘉兴出口加工区整体发展并不理想。”据嘉兴港区管委会副主任马麟梁介绍,从目前来看,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存在着招商引资项目少、缺乏带动性大项目、产业定位不清晰、项目准入门槛低、土地开发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据介绍,目前出口加工区针对加工制造功能的政策仍是按2000年以前特定历史时期单纯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零库存”的加工贸易量身定制的,但现阶段企业发展已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单一市场转变为“内外兼有,两个市场”。如此一来,导致入区企业无法应对两个市场,使企业缺乏入区积极性。
此外,产业转移也不利于沿海出口加工区引进加工制造企业。马麟梁表示,从全国来看,发展较好的出口加工区集中在电子产品代加工产业,而该类型企业正不断向中西部乃至境外低成本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受劳动力、土地、政策导向等制约,既不适合也难以引进该产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嘉兴出口加工区所处的苏南、上海和浙北区域内有各类具备相似功能的特殊监管区域达27个,且各地政府对特殊区域的监管都非常重视,身处“包围圈”中的嘉兴出口加工区只能“夹缝中求存”。“仅嘉兴市就有出口加工区两个,公共型保税仓库3个,竞争非常激烈。”马麟梁说。
“区港联动”或可破解发展困局
嘉兴港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区内、区外政策差异的日趋缩小,出口加工区的关注点也应从政策优势转向功能优势,充分发挥保税物流和港口这一较稀缺的优势,以“区港联动”促进出口加工区的发展。
据介绍,所谓“区港联动”,就是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将特殊监管区域的特殊政策覆盖到港区,实现区域联动、功能联动、信息联动、营运联动,拓展和提升特殊监管区域和港口的功能,形成特殊监管区域与港口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马麟梁称,现阶段,嘉兴出口加工区与嘉兴港仍是两个单独的区域,实行两套不同的监管办法。2008年,杭州海关批复同意出口加工区与乍浦港区在海关报关、货物监管等方面实行“区港联动”模式,实现出口加工区与乍浦港区之间“一次报关、一次查验、非监管车辆运输”的重大突破,“但与实现全方位的联动还有较远的距离。”马麟梁说。
“实施"区港联动",可以使出口加工区与港口两个子系统实现联动。”马麟梁认为,如此一来,出口加工区与港区在区域、资产、信息、业务等方面联动发展,实现了出口加工区与港口的一体化运作,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向港口延伸,赋予港口新的功能,形成“前港后区”的格局,促进港区的临港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联动发展,更有利于腹地经济借助出口加工区和港口平台,开展国际、国内贸易。
在日前召开的嘉兴港区党工委理论读书会上,港区提出了出口加工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顺应全球出口加工区的发展趋势,完善提升嘉兴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密切结合嘉兴市和港区的条件,重点在保税物流功能上做文章。同时,会议还提出,要加快完善出口加工区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优化人员配备,着力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