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切换
新闻
杭州出口加工区加快转型升级
2013
03/13
16:25

十五载创业细数“第一”

从当年一片荒野滩涂,到如今厂房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从起初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到目前城市功能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下沙新城,回眸一望,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走过了15年的历程。

1993年4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杭州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时至今日,春华秋实,硕果累累。2007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了250亿元和1237.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市委、市政府根据杭州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总体部署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科学发展观在杭州的具体实践。15年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跟时代步伐,紧扣发展主题,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服务创新为保障,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结合实际,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开发区成为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在加快杭州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回顾开发区的成长,枝头繁花春意闹,一个又一个“第一”成就了这座新城的发展壮大。在此,本报特开设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五周年回眸专栏,编写一组“开发区的第一”:国内第一批试点运行的出口加工区、第一家进区的世界500强企业、第一家产值上百亿企业、 第一个外来人员居住社区……陆续在下沙新闻版刊出。让我们一起来细数开发区的“第一”,见证开发区的成长。

沿着开发区12号大街往东,穿过绕城公路,便可以看到“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几个大字。全封闭的园区,只见集装箱车辆进进出出,对普通市民来说,显得颇为神秘。

出口加工区,是指一国或地区在港口、机场附近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划出的一定区域,在区内搞好水、电、道路、通讯、厂房等基础设施,用优惠办法吸引境外投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出口加工工业,以达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增加就业、赚取外汇等目的。 简单地说,出口加工区实现“境内关外”等优惠政策,即在设区国的政治管辖之下,处在关境之外,无贸易限制的关税豁免地区,由海关实行封闭管理。

出口加工区开创数个第一

杭州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获国务院批准成立,2001年5月开始封关运作。规划面积2.9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2.007平方公里。就在这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杭州出口加工区创造了数个纪录:

是我国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也是省内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2004年,单位平方公里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开发区内“亩产”最高的地块;

2006年,全球首台HD—DVD笔记本电脑在区内东芝信息机器(杭州)有限公司出产;

开通了“快件”式通关新模式;

目前,区内共有29个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汽车配件、仓储管理等产业的企业入驻。其中包括东芝、松下、矢崎等三家世界500强企业。

去年,杭州出口加工区完成进出口总值29.06亿美元,其中出口16.94亿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7亿元;全区共有八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近1/3。其中,东芝家电、矢崎配件、矢野电子、松下电器和中日龙等五家企业的产值增幅在20%以上。杭州出口加工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走在全国60家出口加工区的前列。

带动促进下沙开发建设

成立只有7年的杭州出口加工区,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突破发展发挥过关键作用。

7年前,杭州出口加工区还是一片水塘遍布的滩涂,没有一家工厂,甚至没有一户人家和一条路。而如今,装载了最新技术的东芝笔记本电脑已经从这里销往欧美和日本;世界上每三辆日系车中就可能有一台使用了这里的矢崎公司生产的配件;松下吸尘器生产基地也在这里;这里的每平方公里年出口额已超过15亿美元。出口加工区的建设,还打通了当时开发区往东发展的“瓶颈”,与同年启动建设的高教园区一道,为开发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出口加工区的带动效应明显。由于加工区的企业一般都是终端产品的制造,必然会在区内及周边集聚相应的配套企业。目前,已有超过 300家企业在为加工区配套,其中,仅围绕松下一家,就有近百家区外配套企业。

出口加工区的发展,还带动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杭州出口加工区综合管理局张雨秋局长说,加工贸易是一种贸易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加工贸易,显然是不可能获得更大发展的。因此,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不仅仅是加工链、价值链的简单延伸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模式,是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更有利于发展的问题。

积极开展功能拓展探索

去年,加工区完成了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作前的各项准备和申报工作。作为保税仓储、流通加工和增值服务、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以及信息服务功能的保税物流中心,不仅有利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而且将节约企业物流运输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完善产业链条,有利于相关企业向下沙的集聚,形成产业堆积效应,推动开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

如何适应企业实际需求,提高进出口通关效率?去年加工区开通“快件”式通关新模式,在加工区和萧山机场之间实现了像寄快件一样办理通关手续,大受企业欢迎。由快件公司输送货物,代替以往必须使用海关指定监管车辆输送的运输方式,大大减少了企业的运输成本;通关速度也因为先出货后报关而大大加快。据区内矢野公司实际测算,通过DHL快递模式出口,通关时间缩短4.5小时,费用减少1150元/票,仅相当于普通通关成本的15%。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加工贸易生产功能单一的现状,破解区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的制约,出口加工区还积极争取出口加工区物流、研发、检测和维修等功能的拓展试点。去年7月,出口加工区通过市政府转报海关总署,要求在杭州出口加工区进行功能拓展试点,顺利完成了功能拓展试点的申报工作。

推进加工区转型升级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也与时俱进。目前,杭州出口加工区正积极争取开展区域快速通关的实践,打通杭州地区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瓶颈,构建杭州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的政策平台。

围绕三年行动计划,杭州出口加工区提出了“实现转型,再造优势”的口号。出口加工区将以功能叠加为主攻方向,实现加工区的转型,谋求突破单一的保税加工功能,使加工区成为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研发检测等功能的政策平台;以管理、服务创新为核心,再造加工区的优势;挖存量、找增量,继续保持走在全国加工区的先进行列。

张雨秋认为,加工区的转型升级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解决好功能拓展的问题。单一的加工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加工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加加工区的物流功能,既是加工区自身的需要,也是发挥加工区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功能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工区就一定能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