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海盐啊,城里美女都愿嫁农村小伙。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建立20周年暨“跨越杭州湾,走进海盐”媒体采风活动中,海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峰调侃道。
这几年,海盐经济开发区扩张迅速,许多农民住上了漂亮的联排洋房。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生活质量同城市接轨。
20年来,海盐正在悄无声息中迅速崛起。广袤的盐田、繁忙的港口以及“中国核电摇篮”的称谓……海盐正如同20岁的少年般朝气蓬勃!
独特区位 凸显三大发展优势
海盐地处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堍,南濒杭州湾,面积56.82平方公里。
海盐自古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伴随着核电站的建设、数万亩海涂的围垦,港口码头的兴建,海河联运的实现,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竣工,“三纵三横”道路的抓紧建设,海盐沉睡了千年的古老海岸线迅速苏醒。
如今,海盐海岸线上塔吊林立,新区竣工。“1小时经济圈”、“海河联运”、“北翼产业集聚区”这三个极具含金量的标签,已成为海盐新地标。
“1小时经济圈”即海盐经济开发区,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成为苏沪杭甬四大城市的交通节点,与四大城市的距离均在100公里之内,能在1小时内到达。
“海河联运”即海盐经济开发区内河航道纵横交叉,链接海盐、平湖、上海的六平申线航道横穿全境,可实现海运与内运的转换。
“北翼产业集聚区”即海盐经济开发区地处浙江省海盐经济示范区内,属“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空间布局的北翼产业集聚区。该区域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海盐经济开发的新一轮发展带来新机遇。
万吨级码头为托 狠抓临港经济
空旷的海港码头,秋风显得格强劲;涌动的海浪拍打着港岸,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一艘2万吨级的海轮正在进行卸货作业。
“除了7级大风等恶劣自然条件,这里2万吨级的船舶可全天24小时停泊作业,今年有望突破100万吨的吞吐量。”港口工作人员介绍到。
据了解,C1、C2码头,今年2月10日正式投产,全长307米,是海盐建成的2万吨级深水泊位。接着,正准备建设河港,建成后海盐将具备海河联运的独特区位优势。
海盐港口的建成,大大促进了临港经济的发展。截止目前,已有4家百亿级企业落户开发区,作为龙头企业带动海盐经济开发区重工产业集群发展。码头3公里外的浙江协和首信钢业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因为海盐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而入驻的企业典型。它需要深水码头运进原料,再将薄钢产品分销到世界各地,而水路运输大大缩减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而,海盐港口的落成,实现了企业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双赢”。
发展核电相关产业 为经济发展提供“核动力”
17年前,我国首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一期从这里输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核电。因而,海盐有了“中国大陆核电发展摇篮”的美誉。
17年后,海盐依托秦山核电站建设核电产业园,采取“抱团发展、错位发展、关联发展”战略,核电相关企业正式起航,迎来了大型核电关联企业的落户和本地核电企业的崛起,为海盐核电城发展树立起新坐标。
截止目前,海盐已有44家核电关联企业,产业门类已涵盖一二三产业,2011年,海盐核电关联企业产值突破40亿元,力争在“十二五”末产值实现500亿元。该产业的起航,为经济开发区乃至海盐经济发展提供了“核动力”。期中,涌现了大批自主创新企业典型。已经落户的浙江电渣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新型电渣炉,弥补国内此项技术空白。偌大的厂房,只见重机,不见人迹,这是记者进入的第一感受。“我们厂只有20位员工,而他们各个身怀十八班武艺。”该公司总工程师向大林介绍。的确,转型升级、技术密集企业已经在海盐经济开发区遍地开花,企业转型升级也正风生水起。
20年回眸 硕果累累
海盐经济开发区和着时代强音,紧抓“杭州湾跨海大桥”落成的历史性机遇,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在创新中转型升级,结得累累硕果。
20年间,海盐经济开发区实现4次完美转身。2004年,退出老开发区,开发新经济开发区—“大桥新区”;2007年,提出“以港促区、以区促港”战略,形成港区联动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海盐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从26.7万平方公里延伸到56.7万平方公里,实现面积翻番,开发区范围、空间、规模迈上新台阶。
截至今年9月,全区累计引进欧美、韩日、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多家外资企业,内资企业近300家;201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实现财政税收总收入7.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470元,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首次进入前20,名列第1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