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30日,当春天的故事唱遍神州大地,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本报报道《自费办个“特区”》一文振臂高呼:“金华的"特区"即将破土动工,向左邻右舍、市内市外发射强大磁力。年轻的江南新区从此将在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扮演新角色,展现新风采。”
1993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浙中西部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年来,金华开发区经历了依托老城、商贸起步,开辟园区、工业集聚,成功晋升、持续发展三个阶段,发展壮大为金华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工业强市的主战场和“宜学、宜居、宜业”的和谐新城。
对外开放的大平台
金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金华虽然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但因地处浙中腹地,地理位置比不上与上海、江苏接壤的杭嘉湖地区,因此需要一个对外开放的平台,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有效辐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成为金华开发区的首要使命。
浙江太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金华开发区成立以来的第一家外资企业,金华环球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是开发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曾任环球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胡康新感慨,开发区刚成立时,特别难的是留住人才,因为对外开放刚起步。“如果换到现在,环球计算机公司将会发展得更顺利一些。”浙江太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韦业成说,每到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都离不开开发区的帮助。“是开发区的呵护、培育,才让这块土壤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他的感慨不无道理。特别是通过全面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招大商”战略和“三驾马车抓招商、党群合力抓经济”的工作举措,开发区引进外资总量连续三年列全市第一。截至2011年,金华开发区实到外资占市区总量的52.32%,占全市总量的19.64%;完成进出口总额7.66亿美元,占市区总量的34.77%。
在招商选资过程中,金华开发区特别注重项目的质量和产业的升级,巴奥米特、高精电子、莱宝电容式触摸屏、东晶光LED电蓝宝石等一批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优质大项目相继入园。据介绍,引进外资的同时,开发区更强调引入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高端人才。
工业强市的主战场
依托老城、商贸起步,这是金华开发区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以2001年开辟工业园区为标志,金华开发区向工业强市的主战场迈进。
“东风齿轮”是入驻金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第一家工业企业。董事长郭金林回忆,当时的工业园区缺少配套设施;他的新厂区建成后,周边几条大路都已经建成通车;到2005年,工业园区内已是企业林立,几乎找不到土地。借着开发区发展的东风,“东风齿轮”也进一步发展升级。
正如郭金林的感受,金华开发区的工业规模呈跳跃式增长。2002年,开发区工业产值仅5亿元,2005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底为240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发区工业经济下滑明显,2009年一季度出现历史上首次负增长。
开发区痛定思痛。一方面,调整发展思路,提出“大力发展汽车及配件产业、重点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做精做优生物医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的清理力度,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2011年,金华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400亿元,工业经济在市区的比重以及发展质量均有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工业增加值的占比分别由2008年的52.47%、22.42%上升到57.6%、53.75%,工业投资强度、经济密度分别由2008年的175万元/亩、263.5万元/亩上升到245万元/亩、318.5万元/亩。
如今,金华开发区还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新高地,目前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5家,2011年高新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2亿元,不久前获批省级外商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省级电子信息特色品牌园区。
和谐的精品新城区
连日来,双溪西路优化工程正进入扫尾阶段。20年前,双溪西路是金华开发区唯一一条城市主干道。20年后,开发区建成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35万,成为一座“宜学、宜居、宜业”的新城。
特别是近三年来,按照做精做美江南新城的目标,开发区改造提升江南中心板块,投入30亿元,先后完成八一南街道路优化工程、双龙南街道路优化工程,打通东莱路、金磐路等“断头路”,完成梅花公园等公共设施建设。另外,开发区实施城中村基础设施提档改造,完善老旧小区配套建设,加大背街小巷改造和保洁力度,进一步改善了居住环境;新建宾虹小学,迁建秋滨小学,扩建苏孟小学,进一步改善了教育配套环境。
因为辖区社会环境存在城中村多、撤村建居多、失地农民多、出租房屋多、外来人口多、遗留问题多等“六多”现象,开发区曾经是全市信访“重灾区”。2009年以来,金华开发区连续三年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年”活动,累计化解信访积案86件,化解率达90%,彻底扭转信访维稳的被动局面。同时,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试点,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形成“小政府、大服务”、“小机构、大职能”、“大开放、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打造了一座和谐新城区。
未来的幸福之区
“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在20年的发展中,我们锻炼了一支敢于攻坚、善于攻坚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勇于担当、在推进赶超崛起中力求新作为的重要保证。”市政府党组成员、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郁华说。
因拆迁难度太大,南市街拆迁成为一项遗留了8年的重点工作。2008年11月,开发区新任领导班子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启动南市街拆迁。拆迁人员吃住在拆迁现场,白天穿街走巷深入农户做工作,晚上10时集中汇报进度情况,逐个分析问题、研究方法到凌晨一两点钟。经过86天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09年春节前一天拆除南市街最后一幢拆迁房。市体育中心项目拆迁同样时间紧、任务重,开发区用36天时间完成涉及3个村201户、近10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以及700亩土地征用转用工作,创造了征迁工作新速度。
正是经过一场又一场重点、难点工程的攻坚战,金华开发区干部队伍形成了“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定进退”的创业竞争文化,营造了“把工作当成事业做,把事业作为使命干”的创业热情和干事激情。从2005年起,开发区连续7年获市政府部门机关效能群众测评第一,2011年被评为全市作风建设先进集体。
“对外开放桥头堡、高新产业大平台、赶超发展主引擎、浙中崛起先行区”,这是市委书记陈一新对金华开发区提出的新要求。为此,金华开发区确定了新目标:打造现代企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强区,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精品城区,建设社会管理良好的和谐新区,构建民生有效保障的幸福之区,为“十二五”末打造“千亿开发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