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切换
新闻
浙江开发区重新出发:适应新常态 构筑新优势
2014
10/29
16:04

 30年前,为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国务院决定首批设立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我省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1992年著名的“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了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新高潮,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杭州、萧山、大榭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政府相继批复了5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实现了开发区队伍的大发展,我省开发区实施“以发展工业为主,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为主一致力”方针,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开发区成为了我省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成为了我省现代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

回顾开发区30年的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发区创造了“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和“一条龙、一站式”的办事流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进入新时期,贸易投资便利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综合执法体制、大部门制度、生态化建设以及产城融合等领域继续深化改革试点,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开发区从浙东南沿海向浙中西梯度推进,推动了全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率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开了开发区的发展视野和发展空间,正是改革开放赋予了开发区无穷的活力,使开发区一直走在发展的最前列。

回顾开发区30年的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快速发展:

开发区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战场。截至2013年末,我省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36亿美元,实有投产外商投资企业1万家,成为我省外资强度最大、水平最高的区域;开发区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近10年来,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远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开发区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对外商投资、浙商回归、央企集团“三管齐下”,大力引进和发展现代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若干个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船舶制造、家用电器、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现代产业集群;开发区已经成为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省开发区分别引进培养“国千、省千”人才157人和258人,建成科技孵化器占地面积671万平方米;拥有高新企业2524家,占全省的50%,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新技术企业占32.7%;开发区已经成为产城融合的新兴区域。相应的新城区各种功能日渐完善,提高了人口的吸纳功能,增强了就业的承载能力,同时改变了城市面貌,使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

【大视野大格局】

打造升级版开放新平台构筑国际化产业新高地

浙江省开发区经过多年建设发展,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的平台,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功不可没。但同时,产业特色不明、集聚程度不高、结构层次偏低、产出规模偏小等问题依然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开发区。

为此,2008~2012年,全省分3批66个开发区开展了首轮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共整合各类园区200多个,辐射带动的区域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开发区整合提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省商务厅开发处负责人说。

2012年,根据“高标准推进开发区整合提升”、“进一步做大做强开发区”要求,2013年又完成12家开发区深化整合提升任务,共整合各类园区60个,2014年完成第二批21家开发区,共整合各类园区60个。与首轮整合提升不同的是,这一轮深化整合提升更强调核心发展区与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更突出创新管理体制和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深化整合提升,我省首次出现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开发区,超千亿开发区达9家。

事实上,深化整合提升的过程,也就是把有效利用外资与培育新型产业相结合,把推进开发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与加强开发区品牌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从2011年开始,省商务厅把创建“浙江省特色品牌园区”和“浙江省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作为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创建具有开发特征、区域特点、产业特色的品牌园区和示范基地,打造了一批能够代表转型升级水平的标志性、示范性的产业园区和品牌园区。2012年,20个“特色品牌园区”和10个“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公布,经过2年多的培育,发展态势良好,今年第二批又产生了17家“品牌园区”和5家“示范基地”。

近几年来全省开发区积极开展国际化招商、创建国际化平台、引进国际化产业、做强国际化企业、招聘国际化人才,通过五措并举、多管齐下,倾力打造产业结构层次高、研发创新功能强、投入产出效益好的国际化产业高地。

比如杭州开发区引进总投资11.7亿美元的美国福特整车项目和瑞士(史陶比尔)工业自动化项目;慈溪开发区(杭州湾新区)引进总投资9亿美元的德国大众一期整车项目和总投资20亿美元的美国美高梅旅游娱乐综合体项目;还有富阳开发区引进的美国辉瑞公司的生物医药项目、平湖开发区引进的日本光机电产业项目等。今年4月27日,总投资约10亿美元的丹麦乐高项目在国家级嘉兴开发区举行开工仪式,丹麦女王亲临现场,这是我省首个外国元首出席揭幕的外资重大项目,是世界500强乐高集团在亚洲投资设立的第一家工厂。嘉兴开发区能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中胜出,标志着我省国家级开发区已具备承接国际高端产业的优势和能力。

【大转型大跨越】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今天几百平方公里的大开发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理念进行建设,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就在中国开发区建设走过30年历程之际,决策者也在思考着开发区发展的未来之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对深化改革、扩大开发作出全面部署,9月4日全国开发区工作会议和9月8日的省政府常务会议明确了新形势下开发区工作的一系列举措——今后开发区更加强调优化,就是全面优化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和人才队伍,推动开发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再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转型轨道,正逐步进入高成本时代,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浙江的情况尤为严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今天所讲的历史新起点其实就是经济新常态。”在省商务厅负责人看来,“新常态经济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而开发区代表了浙江经济转型的方向和未来。”

当前,从开发区情况看,必须要加快推进5个方面的转型:即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政策优惠向综合优势转型、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完善转型、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型、由产业新区向产业融合转型。只有把握这种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实现优势再造。

“开发区一系列的优势,主要是在灵活的体制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开发区新优势的塑造与竞争力的提升同样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省商务厅负责人说,“通过部署开展重点领域的改革试点,可以为地方深化改革提供样本,为全省开发区改革提供参照。同时,以十大改革试点为突破口,破解当前制约开发区发展的诸多难题,再创开发区发展新优势。”

2013年底以来,全省开发区部署开展了“两类十二大项目”的重点领域深化改革试点。

有市县近期重点突破的改革内容、由开发区主动对接承担的试点项目:如海宁开发区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柯桥开发区的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改革试点等5个项目;有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深化改革内容与开发区关联密切、部分开发区已在探索并有经验积累的试点项目:如杭州开发区的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宁波开发区推进的生态化建设改革试点等5个项目。

“既然是改革,一定会有摸索,绕弯路、走远路也是正常的,但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推进。”在商务厅负责人看来,省厅对各个开发区的引领和指导,“道”比“术”更重要,“我们要始终瞄准全球经济发展的最高端,始终站在大势研判的最前沿。”

接下去,要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当前全省开发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开发区要以开放促创新,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区要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抓住这一轮信息经济发展的时间窗口,率先发展、大力发展,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招才引智,加大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要优化创新环境,在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化的过程中,将智能转变到集聚创新资源、制定创新政策、优化创新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创新平台上来。

同时,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增长。”这是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的科学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各开发区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开发区发展中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开发区的生态化建设带动开发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建设美丽浙江中发挥领跑作用。

今天,浙江的开发区正在利用自身多年积累形成的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走出“围墙经济”,放大溢出效应,辐射和带动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实现经济园区与周边园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内外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

走过三十年,站上新起点。这片改革的先行区,不愿停留在过去的功劳之上,而是做好了再出发的准备。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