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国内外经济大形势下,自2003年以来,浙江部分重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排名持续下滑。也正是在此“倒逼”下,浙江率先进入了结构调整、改革攻坚的新常态发展阶段。
中国科学院自2009年以来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科学发展总水平均居全国各省(市、区)前5位,2013年GDP质量指数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
浙江省高层已多个场合明确表态,信息经济在其中功不可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曾多次听相关领域专家表达类似观点。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信息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期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信息经济成“一号产业”阿里巴巴是浙江新经济的一个代表。
“阿里巴巴从设立到IPO,用了15年的时间,市值将达到2000亿美元,这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根本做不到的。”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
他强调,面对资源、要素、环境的制约,各级政府在“十三五”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把如何发展信息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达到了1475亿元,同比增长23%,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0.9个百分点。
2013年,浙江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约占中国大陆的六分之一,网络销售额约占中国大陆的五分之一,第三方网络零售平台网店数约占中国大陆的七分之一;全国约有85%的网络零售、70%的跨境电商交易和60%的企业间电商交易是依托浙江的电商平台完成的。
2012年底确定的6个国家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中,浙江占了两席,分别为杭州和宁波。
除此之外,近年来浙江的新闻出版、影视服务、会展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有中国“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旅游文化演艺第一股”宋城集团等,目前全国约六分之一的原创动画出自浙江。
现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陆立军表示,当前,浙江经济发展中一个明显的瓶颈是:由于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许多企业精于中间加工环节,产能大而又缺乏相应的核心竞争力,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动和下游自建营销网络的能力较弱,因而利润微薄,有的甚至增产不增效,进退两难。
在这样的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新常态下的“浙江价值”当前,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增加值的增速还是比重均低于上海、山东、江苏,但其稳步前进的趋势明显。
数据显示,前7月,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677.7亿元,增长7.8%,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5%,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其中,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较快,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4%、12.3%、8.9%、7.6%和7.6%。
同时,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回落,比重降低。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增幅低于规模以上工业3.2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8%,比重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郭占恒称,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问题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可能会延续到整个“十三五”期间。但他认为,这可能反而有利于结构的优化。
近几年来,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四大国家战略,探索了体制机制改革的浙江模式,为经济转型升级积累了经验。
此外,陆立军表示,需进一步破除行业分割问题和阻碍产业链协作的各种因素,推进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等的联动协同发展,构建浙江现代经济、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
兰建平强调,新常态下浙江的价值在于:“成为中国崛起标志的企业,在二线城市也可以,阿里就是案例;平台公司是互联网经济的好形态;浙江的创业环境为浙江在经济下再创新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持,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