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我省企业融资显现了一些新问题。
发展放缓,原有隐藏的经营风险需要创新金融服务化解;转型升级资金需求大,融资难题需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过度融资,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需要创新融资方式来解决。
“可以说当前融资主要矛盾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浙江省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这样评判新常态下,我省企业融资遭遇的新问题。从总量看,信贷GDP比是17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的负债水平偏高;从融资渠道来看,我省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资本市场比重不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温州金改、丽水农村金改的实践,在浙江吹响了金融创新的号角。
优化金融结构,发展非银金融,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已势在必行。非银金融有双重属性,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而且是金融领域的高端产业。同时,它是实体经济更紧密的成长伙伴,经济越发展,地位越重要,对转型升级的撬动作用越大。
破局难题,发挥现实优势、转化潜在优势、培育新的优势。我省发力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股权交易、私募、大宗交易、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机构,力争在非银金融发展上,坐上“首班车”,而且要坐上“快班车”。
直接融资,离不开非银金融机构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初具优势,全省股票交易、期货交易、基金交易活跃,交易量一直居全国前列,加上金融产业链比较完整,股票、公募、私募、股权交易、产权交易、金融资产交易、大宗商品交易以及互联网金融,有多样化的资本管理途径。
但是,从总量来看,我省的非银金融机构还是“水少、鱼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我省将通过关于资本市场、股权投资、非银平台、融资租赁等四个通道,大力培育非银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是培育大企业大产业最好的通道。我省将充分利用我省上市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做大;同时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投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我省优质企业快速发展。
作为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地和资金募集地,我省拥有各类基金超千个,规模超千亿,丰富的民间资金成为全国各类基金募资对象。今后,我省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力度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在拓宽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并购重组等方面施展本领,吸引更多民间资金,解决民间借贷乱象,同时实现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对接。此外,省有关部门正在推动设立母基金。
目前,我省已搭建了股权的、产权的、债权的、金融资产的、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形成了较好的体系。今后,将在非银平台创新和发挥好平台功能方面加大培育力度,以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我省的租赁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大约排在全国第5位,但国外融资租赁占融资总量的比重约三分之一,我省还不到百分之二,市场空间巨大。现在,国家放松了金融租赁的门槛,鼓励适合融资租赁的装备制造大企业作为主发起人。我省将鼓励装备制造大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挖掘这个市场,推动实体经济新项目投资和机器换人。
专家说
做大做强非银金融业
随着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浙江经济中的金融问题成为当前全省上下极为关注的问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与部分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叠加显现,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支持实体经济亟待破题。
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程惠芳教授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孙永祥博士。
问:目前我省企业融资情况如何?
程惠芳:从目前融资情况来看,我省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资本市场比重不高,导致全省信贷GDP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的负债水平普遍高。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达到7%至20%,给本身盈利能力下降的企业带来过重的负担,带来资金链和担保链风险。此外,我省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占22%左右,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银行需要风险控制,已不可能无限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因此,优化金融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已势在必行。
问:新常态下,我省应该如何发展金融服务业?
程惠芳:金融有双重属性,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而且是高端产业。同时,它是实体经济更紧密的成长伙伴,经济越发展,地位越重要,对转型升级的撬动作用越大。在新常态下,浙江在淘汰落后产能同时,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同时,要注重风险管理,关注两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和房贷断供风险。
孙永祥:尤其需要大力发展非银金融业,目前银行仍然是融资主渠道,但长远看,非银金融比重提升是大趋势,它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需要发展股权交易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宗商品交易、融资租赁等直接融资机构。
问:新常态下,我省金融服务业应该怎样服务实体经济?
孙永祥:从经济数据来看,经济显示出了下行压力,新常态之下经济会面临许多挑战和任务,要深化对金融业改革,以改革促效率,由经济转型到制度转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要就是要适应新形势,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直接融资比重。
程惠芳:新常态下,新经济增长点之一就是新技术产业: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发展,需要新型服务业与之配套。发展新型金融业态也是新型服务业重要内容之一。
结构调整时期,企业并购重组数量会增加,进程会加快,离不开金融支持。需要加快股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满足企业并购需求。此外,通过培育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换,加速科技型企业发展。
当前股市显示出走强的趋势,我省还需要加快上市公司的培育发展,引导企业向资本市场融资,带动企业发展和消费投资发展。
样本
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打通融资渠道
我省传统家族化管理企业为数众多,公司治理缺失,决策、约束机制不健全,出现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产负债率偏高等问题。如何帮助这些企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化解资金链、担保链弊病。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开辟了解决新方案——从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
浙江股权交易中心通过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经营决策,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制度等,引入股权、债券投资者,获得治理结构溢价。截至六月底,已经有937家企业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并受益于治理结构改革。通过股改,许多企业实现增量资本金注入,有效改善资本结构,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运作,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与冲击,促进企业稳健经营,提升抗风险能力。
日前,浙江股交中心还大力培育拟上市企业板块。这个旨在促进与沪深交易所直接对接、缩短企业上市进程的板块,被称作企业上市“预科班”,在完善企业规范治理、满足上市条件等方面下功夫,通过特别辅导与培育,引导挂牌企业规范运作,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为企业上市过程中规范发展、简化审核、加快进度,积极做好与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第一批拟上市企业板块中的挂牌企业已有94家,接下来,该板块将进入扩容阶段,第二批企业的入板备案材料也正在积极准备之中。
华东林交所:唤醒沉睡资产
靠山吃山,郁郁葱葱的山林一直是浙江农民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不过,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些不动产由于缺乏相关权证,难以用作抵押,导致农民贷款难,也制约着农林产业开发利用步伐。
一边是待唤醒的沉睡资源,一边是因为缺乏抵押难以放贷。这种尴尬局面,随着非银金融平台出现迎刃而解。我省设立的全省性林权交易平台——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简称华东林交所),提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用评级、融资担保、林权小额贷款、林木资产收储管理、政策信息发布等一站式服务。
林权抵押难,背后首要因素是评估难和流转难。林交所就以大力培育权威评估机构和交易平台为突破口,架设林业与金融互通对接的桥梁。林交所还将大宗农林产品引入现货电子交易平台,让埋头从事种养业和农林产品加工的农民等农业主体,可以看市场行情安排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凭借该电商平台,华东林交所创新业务,开发了农林行业在线融资服务,为农林产品网络仓单融资和网络订单融资。此外,华东林交所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行开展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工作,帮助林农实现生态资源到生态资本的转变。
沉睡资源变成实实在在的资产。目前,华东林交所已累计为2800多家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服务135亿元。
华融股份:专注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公司出资购买设备,企业租借使用,支付租金。如今,浙江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融资租赁模式,迈开了转型升级步伐。据统计,我省目前融资租赁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领跑全国。其中,我省最大的融资租赁企业——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已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融资租赁1657.39亿元,多项指标居全国金融行业前列。
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由于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以物权为抓手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天生就直接为实体经济服务,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因缺乏抵押物造成的融资难题。
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升级期,无论机器设备更新、新技术引进,还是“机器换人”,都需要大笔投入,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如今,随着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企业不用筹集大笔资金,就可以获得机器设备的使用权,大大缓解了融资压力。目前我省融资租赁业务已经拓展至支持中小企业、民生工程、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
我省融资租赁业还促进了我省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受宏观经济影响,企业转型升级对新装备需求增加,但是设备生产厂商遭遇了实际尴尬:很多客户表示资金紧张,很难一次性付款购买设备,要求分期付款,这造成厂商自身流动资金紧张。目前,这一局面,在融资租赁企业帮助下得到化解。客户在购置设备时资金不足,就可以通过第三方提供融资租赁给客户,项目实施后,设备商从租赁公司收到全额设备销售款项。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实现了销售款的全额回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