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持续负面影响,省委、省政府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较好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新型城市化的公平推进和区域间的可持续竞合,实现了三者间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着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仍是核心之处。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年来,“四换三名”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效。无论是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和电商换市,还是培养名企、名品、名家,既要依靠创新驱动和改革驱动,又要依靠要素倒逼和环境倒逼,着力解决“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问题。总体来看,目前这一问题已较清楚,但还需进一步明了如何实现“要”和“不要”的问题。总体思路还在于结合政府“三张清单一张网”的建设和完善,结合美丽浙江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在基本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所需体制机制,来营造公平、透明、高效、有序的市场和营商环境,保障主体能在充分、良性的竞合发展中实现优胜劣汰。
积极深化城乡结构调整。重点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10多年来,浙江的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居全国前列,2013年全省城市化率达64.1%。当前,浙江还需进一步解决好农民进城、城市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大问题。其中,农民进城须尊重农民意愿,关键是要为愿意进城的农民和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都创造一个平等的制度环境。其次,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主要功能是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对于推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战略意义;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主要功能是发展经济、强化公共服务、承接农民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与此相对应的,不同等级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根据其主要功能定位优化,在空间功能区划分与组织、优势功能培育与要素支撑等方面进行差别化指导。最后,新农村规划建设须着眼于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重点是尊重和体现江南特色,在村落规划、民居建设上彰显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底蕴,而不再是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同时,积极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产权制度改革,为包括农民和市民在内的居民自由迁徙创造条件。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对城乡居民来说,也都是一件公平、合理的选择。
持续深化区域结构调整。其主要思路举措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2013年5月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基本精神是充分体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该保护的区域坚决保护,该发展的区域合理发展;基本方向将是“两集中一保护”,即推进先进制造业向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块集中、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中,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目前,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0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规划已经明确,将成为全省经济主体功能集聚发展的主载体。生态功能区已选择开化、淳安开展试点建设,开化、淳安、文成、泰顺、景宁、庆元6县则已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名单,正开展试点方案编制,未来试点还有望在多地开展,以增强这些地方生态产品提供的意愿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