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就是桐乡。
以乌镇闻名的浙江桐乡目前正在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县、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对于一个浙江传统工业强市,选择以旅游业为导向驱动转型升级,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认为,地方发展不惟GDP,但并非不要GDP,而是需要更温暖人心的“GDP”,桐乡正在探索以旅游业引领社会经济发展,追求更为温暖的GDP。
“温暖GDP”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
2013年,桐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3.5亿元,同比增长9.2%;财政总收入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8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298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10.4%……
从数字来看,桐乡的发展不言而喻。
桐乡市领导对于GDP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地方发展不惟GDP,但并非不要GDP,但要的是“温暖GDP”,而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
在过去,很多区域的GDP直线上升,但经济发展背后无法忽视的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污水横流、雾霾漫天甚至是人民生命健康受损的血迹斑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类似成长的烦恼比比皆是。
在桐乡的主政者看来,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尽管需要GDP规模,但更需要GDP的质量和结构,且一定程度上结构比规模更重要。更重要是,GDP增长要计算经济成本,也应计算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GDP应该是老百姓拥护的、喜欢的、共同参与创造的。
2013年,桐乡获批中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年接待游客13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24.2%。除了规模的增长,也有结构的调整,如服务业增加值上升,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2.5%。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老百姓拥护的、喜欢的、共同参与创造的GDP又是怎么样的?”桐乡市委主要领导说,一方面,要让普通百姓增加就业机会。除了拿到工资,还应该是一份有尊严、体面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百姓物质富裕同时应享受精神富有,包括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社会治安、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
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正是目前浙江省确立的十二五发展方向。
让旅游业成为转型升级的“领头羊”
“温暖GDP”该如何实现?桐乡提出以旅游业统领全局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服务业现代化。
“旅游业是一业兴百业旺的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业将有效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成长烦恼’。”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说。
2012年12月,浙江省政府把桐乡列为省级旅游试验区,2013年10月,国家旅游局又把桐乡列为中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桐乡顺势而为提出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县、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目标。
2013年,桐乡乌镇接待游客将近600万,在中国所有单个景区里面,乌镇无论是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净利润和税收都名列前茅。
然而桐乡决策者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认为旅游产业属于典型的利民惠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消耗较少,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而且与其他产业融合度高,业态较多,准入门槛也不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实现浙江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目标意义重大。旅游业发展好了,不单是经济增长了,环境也变美了,老百姓身体健康,身心愉悦,可以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目前桐乡已有了全局性的“大旅游”规划:除了乌镇景区之外,桐乡正在打造十大景区,包括乌镇核心景区、西游影城与民国文化影视基地、濮院历史文化街区等;十大系列旅游,古镇旅游仅仅是其中之一。还有市场购物的旅游,名人文化的旅游,还有江南水乡旅游,美丽乡村的旅游,旅游的业态逐步丰满。
桐乡也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强市,但在桐乡决策者看来,桐乡的工业与许多地方面临一样的问题,“低、小、散”的阴影挥之不去,产业层次和附加值不高,环境压力巨大,成长的烦恼日渐突出。
但传统工业一旦和旅游相结合,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桐乡当地传统的羊毛衫、皮草等本来仅属于普通日用品,但加入个性化设计,将其放入旅游市场之后,就成了时尚用品甚至是奢饰品,附加值剧增。
随着旅游兴起,桐乡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店“丰同裕染坊”开始走向现代化经营之路。公司成立后,不断改变传统作坊的经营模式,从几块布料逐步开发出400多种产品,让蓝印花布产品成了热销的旅游纪念品。为了展示“丰同裕”品牌的深厚文化底蕴,公司还花巨资建造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成了将民间传统工艺印染生产制作、民间工艺博览、旅游观光集于一体的旅游企业。
在桐乡,有着全球最大的玻璃纤维专业制造商——巨石集团。玻璃纤维是游艇、房车、直升飞机等旅游领域工具的原材料,目前,桐乡正谋划着将开发区转型成为欧美工业园区,引进欧美企业进入中国高端旅游装备制造业,打造“中国房车之乡”。
2014年1月,由当地企业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的第一辆拖挂式房车已正式下线。桐乡也将在五年内拥有十家生产企业。
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度更是显而易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就是桐乡。从桐乡出发至上海杭州苏州,都在一小时车程内,桐乡每一个乡镇,都有高速公路连接。
桐乡这块宝地决定了它的价值不在于生产普通农产品。
“桐乡庄园要引领中国精品农业的发展。”桐乡正在打造“中国庄园之乡”,计划到2020年,将建有不同大小、风格各异的家庭农场、庄园上千家。庄园中有精品农业,有农产品加工业,更有面向长三角的休闲观光农业。
此外,新型城镇化方面,桐乡将重点加大对乌镇、濮院、石门、崇福四大千年古镇的开发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情小镇。服务业现代化方面,要依托旅游来激活市场,实现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同时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金融、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
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主客共享
去年,桐乡市全社会从业人员中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超过10万人,成为就业创业的主渠道。在乌镇,就已有近2000名乌镇居民在景区内就业。
而其中可选择的职业非常之多,有导游,有摇橹工,有酿酒师,有民宿房东,有演艺人员等。以摇橹工为例,景区吸纳便是周边一些渔业村的村民,景区几乎吸纳了所有擅于摇橹的村民。
在景区的外围,各种餐饮、旅馆、特色小店的增加,也创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去年乌镇镇所辖16个村“抱团”成立了旅游经营公司,利用“退二进三”腾退的近30亩土地,与镇里合股开发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建成后,每个村每年起码可以分红30多万元。”乌镇镇负责人说。
在桐乡乌镇西栅景区,阿福开了一家羊肉面馆。每到夏天,他又会在店里卖起了饮料。这几年,随着景区游客的增多,生意也越来越好。一到夏天,羊肉面和饮料两头很难顾及,于是他便让游客自取饮料,自觉付钱。
“惊讶的是,每次数饮料钱,只会多不会少。”做了一辈子生意的阿福体验到了从来没有的感动。
记者了解到,乌镇曾经是欠发达乡镇,自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当地农民也发了旅游财,除了赚到了钱,旅游业对百姓的思想道德和素质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桐乡,主客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人不防我,我不防人”的好氛围。
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桐乡,河网密布,湖港交叉,枕着2622条河道的水乡人民,在这里生生不息。出行坐船,打水泡茶,捕鱼做菜,无疑,河道对桐乡人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意义。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工农业废水、畜禽排泄物、生活污水肆意倾倒、流入河道,昔日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的河水景象不再,桐乡面临“江南水乡没好水喝”的尴尬境地。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无论对于外地游客和本地人民,治水的意义和迫切不言而喻。
据了解,桐乡目前正在推行立体式治水,至今不到一年时间水质已有明显改善。而旅游业的发展,使治水不仅仅成为一项公益事业,有了更多的民众认同和产业支撑。
桐乡大麻镇海华历史文化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中小河弯曲环绕,建有畅想园生态循环农业庄园、千鱼塘等。是今年桐乡重点打造的26个景点之一。
为了让河道更加洁净,也更符合一个旅游村的形象,村里不但组建6人保洁队进行长效保洁,还依照保留江南水乡村落生态面貌的原则,建造精品生态护岸。考虑到环境问题,村里唯一的一家大规模棉纺厂也还将于近期搬迁。村民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是逐年提高。
这种改变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百姓和人居环境。
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曾经办过培训班,学员是桐乡各乡镇书记镇长,各个政府部门的头头脑脑。
“对桐乡所有干部都进行旅游认知教育”。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说,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普及旅游意识并不仅仅局限于发展旅游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他希望借此让各级决策者有更多绿色环保观念,更多的主客共享的服务意识,更多的惠民利民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让“温暖GDP”成为各级决策者的共同追求,让老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旅游产业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主客共享,游客和主人都最大程度地感到满足,拥有幸福感。”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说,这样的GDP是最温暖人心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