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本报记者王继红
通讯员叶颖姜维军
本期嘉宾:
市政协委员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傅金生
市人大代表巨化技术中心副主任、博士周强
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对接中关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黄孔森
主持人:如果要评选我市2013年度热词,“中关村”绝对名列前茅。去年8月22日,我市与中关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仅用时3个月,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就正式挂牌开园。首先,请黄主任介绍一下去年的主要工作。
黄孔森: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村办工作组自去年9月1日抵京开展对接工作以来,全力推进信息搜集、项目洽谈、部门协调、活动组织、开园筹备、队伍建设等工作,顺利实现开园暨项目集体签约入驻,有22个项目签约落户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47.7亿元。
主持人:时间短、任务重,成绩不俗,黄主任,您觉得哪些体会对今后的工作有启发?
黄孔森:我们认为领导重视是关键、各方配合是基础、齐心协力是重点。
自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浙江中关村这一重大决策以来,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里专门成立了市对接中关村工作办公室,抽调24名干部派驻北京开展对接工作,并做专门培训。
各方配合既有我市有关部门给予村办的大力支持,也有衢州乡贤的帮助。在京各界乡贤对对接中关村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主动提供项目信息,专门来驻地交流座谈,怀着思乡之情、助乡之切帮助出点子、谋思路、牵线搭桥。
主持人:傅金生委员长期工作在建设部门,眼下是集聚区分管建设的领导,我们听听他的意见、建议。
傅金生:首先我们要正视衢州建设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优势包括区位、资源要素、体制机制、功能配套、科技创新,以及我市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等。制约因素,我认为存在着产业布局较分散、产业亟需升级、产业支撑尚需完善和生态效益有待挖掘等方面。
我的政协提案是《深化与中关村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衢州绿色发展》,具体有6方面内容。包括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规划引领作用;加快设施配套,提升平台建设水平;促进项目落地,实现成果有效转化;落实政策措施,构建良好政策环境;宣传浙江中关村,努力扩大品牌效益;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支持服务体系。
总起来说,就是要以敢闯、敢试、敢拼的精神,将浙江中关村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的“桥头堡”。
主持人:要把浙江中关村建成创新驱动的“桥头堡”,显然需要黄主任所说的各方配合与齐心协力。对此,黄主任还有什么补充的建议吗?
黄孔森:我非常赞同傅金生委员提到的建立长效对接机制;此外宏观一点的层面,我还有两方面建议:
要呵护好中关村品牌,浙江中关村来之不易,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品牌建设,扩大品牌效益。通过完善规划,突出科技创新、高端引领的基本要求来布局产业。要以中关村产业发展理念来指导编制市、县(市、区)产业差异化发展规划,统筹全市资源,实现个性化发展,形成富有地方特点的块状经济。
转变干部思维方式很重要。坚持产业、科技、金融三措并举,北京中关村的发展离不开其独有的发展模式、包容精神和创新机制,其创新机制更多体现为科技、金融的创新。因此,我市要加快完善企业孵化体系,全面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的机制研究,大力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
主持人:黄主任讲到了人的因素,人大代表、巨化技术中心副主任周强来自东北,自2005年于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来衢工作,主要从事新型氟氯材料、低碳制冷剂、资源综合利用和药物中间体等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工作。已累计承担、参加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10项,申请发明专利七十余项。我们来听听他的意见、建议。
周强:毕业时,我就决定到企业工作。选择衢州,是因为巨化是行业龙头,衢州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安心在巨化工作,是因为企业对我综合能力的持续培养,使我的个人能力和工作平台得到持续的提升;宽松的工作氛围,巨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容易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融洽的上下级关系,使科技人员有渠道阐述自己的诉求。
衢州如何发挥好中关村的“桥头堡”作用?我觉得要继续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这方面我们有优势:生活压力小,生态环境好,毗邻发达城市圈;氟硅产业、空气动力装备、光伏产业等,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人才政策力度大,执行好等。
劣势是高端研发平台少,生活配套(尤其是初级教育)同大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城市及地域内企业的知名度较低,工资待遇偏低,企业对人才的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大等。
所以,我有以下这样三点建议:
加大城市、企业的宣传力度。继续组织企业到有关高校和人才交流会举行专场招聘,并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城市和企业的知名度。此外也可考虑在相关高校设置专项奖学金。
利用优势产业的知名度和优势平台,引进同行企业的成熟人才,并引导企业提高薪酬待遇。
做好软环境建设,高层次人才很重视子女教育等问题,因此,在子女初级教育择校方面能否给予优先权?此外,人才政策要考虑即时激励和长效激励的平衡统一。
主持人:最后我们请黄主任介绍一下,今年村办的具体工作计划,这也可以让更多关注中关村的市民、企业主了解情况,并积极建言献策。
黄孔森: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将衢州市打造成中关村对外区域合作示范城市。今年的具体工作包括:
全力抓好签约项目落地。力争通过半年的努力,确保第一批签约项目全面启动,三分之一项目投入运行。
全力创新合作发展模式。要深化与中关村合作内容,拓宽合作领域,进一步密切与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清华科技园、企业家协会的合作关系,并在科研院所的合作上取得新进展。探索中关村与外地合作新模式,为衢州企业解决技术瓶颈。
全力推进项目人才引进。要拓宽项目在央企、跨国公司、上市公司的对接上求得新突破。要强化人才引进的力度,巩固并使用好我市与北京10所高校人才合作的平台。
全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以东华软件、新联合众、惠普等公司的落地发展为契机,以软件开发服务为主,努力使我市在全国的云服务中心、物联网建设上占有一席之地。
全力构建对接长效机制。包括在激活企业主体上下功夫,在加大干部派驻上下功夫,在抢占对接高地上下功夫,争取列入中关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培育的范畴。主持人:一言以蔽之,长效机制事关长远,人才引进刻不容缓。谢谢3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