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校春晖中学就坐落于绍兴市上虞区的白马湖畔,现在白马湖再次吸引外界关注:设界桩、筑堤坝、清淤……超大规模的水环境整治动作正在展开。根据规划,此地将打造湿地公园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久之后,包括白马湖整治在内的一项总投资达15亿元的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有望正式启动。
在上虞,治理水环境被提至史无前例之高度,其提出以治水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截污堵源、引水活水、河道保洁三大工程,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最近3年,当地累计投入1.9亿元用于污水治理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治污先治水,上虞治水是绍兴全市治理水环境的一个缩影。岁末年初,治理水环境成为古城绍兴当下最重要的“发展大计”。
伴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绍兴,曾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水乡之一。其境内河道、湖泊众多,共有河流6759条,总长度10887公里;水网密布,水域面积465.4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规划区水域面积率14.7%,居全省首位。
然而,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这座千年古城在快速发展中也遭遇水环境污染等“成长的烦恼”。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传统产业中占较大比重的纺织印染、医药化工等,均为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属于全省排放大户、能耗大户——2012年全市废水排放量占全省的12.2%,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占全省的11%。
此情形之下,使得一些城郊河道“脏乱差”现象突出,甚至网上还爆出“牛奶河”、大面积死鱼等情况,当地民众意见很大。
痛定思痛。去年底,绍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源头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全面改善水系、水面、水质、水岸整体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城融合,旨在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水城”。
绍兴水城如何重建?治理水污染首当其冲。该市为此提出:切实强化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治理,加强排污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源上消除水污染,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重点推进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四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专项整治和“低、小、散”企业关停整治,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建设及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效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
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把治水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为切实推进全城治水,该市全面建立“河长制”。所谓“河长”,职责在于了解掌握河道水环境基本情况,研究制定河道水环境治理措施,监督指导相关责任主体和有关部门履行职责,推动实施转型升级、截污纳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水环境治理工作,协调处理河道水环境治理重大问题等。
据介绍,曹娥江、浦阳江干流及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主要河道由绍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领导担任一级“河长”,沿线各区、县(市)和市直开发区主要领导担任二级“河长”,为属地水环境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沿线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担任三级“河长”。
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该市要求到今年底,全市市区主要河道实现“清面全面完成、清乱基本完成、清养初步完成”目标。到2015年底,全市主要河道达到无杂物漂浮、无违章设置、无护岸坍塌,无污水直排、无污泥淤积“五无”目标,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河道环境显著改观。
而据国务院批准的《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该市要以“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宜居城市”为发展目标,建成沿曹娥江“一江两岸”超200万人口的大城市。
绍兴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将通过治水倒逼,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将最终实现源头碧水长流、河湖生态自然,充分展示“源丰塘固、河连路通、流畅水净、尘归气清、景美人亲”的江南水乡风貌及沿岸村景交融、水体清澈赏目的“清水绕乡村”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