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多个城市已经相继抛出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
武汉近期已经敲定“大临空”经济区规划,酝酿打造一座涵盖两市三地的“临空新城”,预计到2020年,临空新城的GDP将达到3000亿元。南昌也计划于今年10月底编制完成《南昌临空经济区三年行动计划和当前工作安排》,建产值过1000亿元临空经济区。
实际上,首个获批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郑州,尚在摸索什么是临空经济。
数位郑州、武汉政府和学界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数临空经济因为涉及到跨区域的规划,其规划主体需要确定,需要更高层面来进行统筹协调。
受访人士还提醒,不同的区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哄而上,要避免临空经济区停留在概念层面,更要防止在招商过程中出现“变相圈地”的行为。
临空经济区遍地开花
10月份,中部城市陆续敲定和规划编制临空经济区。10月14日,武汉市通过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方案和综合规划。在武汉西北建设临空经济区,规划面积1100平方公里,涵盖两市三地,即东西湖区全域、黄陂区北部组群及孝感市孝南区部分区域。
几乎同时,南昌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该区由南昌和九江两市部分地域共同组成,将形成南昌大昌北+九江共青城先导区+“飞地经济”的发展格局。
两市分别提出了发展蓝图。武汉市提出,到2020年,临空新城的GDP将达到3000亿元;南昌市则提出将建千亿产值百万人口临空经济区。
事实上,目前只有郑州获国务院批准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部其它城市显得有些失落。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允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州和武汉在发展临空经济方面各有优势,中部武汉属于“醒得早,起步晚”。
据中国民航局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共有27个省(区、市)的51个城市先后提出54个临空经济区的规划与设想。除了南昌和武汉,还有长沙、重庆、西安等地。
从3月份批复至今,郑州航空港获批已过半年。临空经济对郑州来说,仍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有地方人士透露,各部门都还在一个摸索状态,也请过国内外相关学者来参与探讨学习,目前也很需要懂临空经济的人才。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也表示,目前来评价郑州航空港的状况,还为时过早。虽然地方宣传势头强劲,但目前主要还是处于做规划阶段,区域发展的战略和产业预计半年内也出不来。
避免概念化
6月份,武汉“华创会”的招商活动现场,中部某临空经济区招商展位,陆续有企业过来咨询。从现场登记情况来看,他们招揽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包括兽药、食品加工等相关企业。
招商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临空经济区还在打造阶段,产业区分并不明显,招商面临着成熟的高新区,以及周边地市的竞争。
一位有投资意向的广西兽药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他选定该区的话,更看重的还是土地方面的政策,但这方面周边县市更有优势。
曹允春告诉记者,临空经济最明显的特征,即高端性和开放性。主要指的是由于机场的客流、货物流而产生的产业聚集,比如物流、航空制造、酒店娱乐等,而这样一个产业聚集的地区就叫临空经济区,其核心元素是“因航空运输业而聚集发展”。
曹说,高端的产业形态,是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另外,有些机场容量本身比较低,吸引的就是传统产业。“许多临空经济区,多在郊区。”他说。
协调机制待统一
对如何发展临空经济,郑州、武汉等地官员和学者几乎都提出,首先要在行政上解决机制问题,许多经济区中都涉及跨区域的规划,规划的主体需要确定。以武汉市为例,两市三区在产业规划布局和利益协调方面上,如何做到空间功能优化安排,需要省这一层面来统筹。同样,南昌临空经济区也涉及到南昌和九江两个城市。
武汉“醒得早,起步晚”的首要原因,也是统筹方面的问题。地方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负责人表示,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为省政府派出机构,规格为正厅级。而武汉涉及三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直存在协调问题,另外在产业布局上,也处于竞争状态。此前武汉一直没有专门的统一协调机构协调临空经济发展问题。
近期武汉市公布“大临空”经济区规划时,也提到武汉市政府首设临空经济区办公室,统一规划协调,招商引资,争取政策。但其是否能发挥对两市三区的协调作用,还有待观察。
曹允春也说,对任何区域来说,首先要有组织架构,其架构是否起作用,行政上如何协调,规划多少面积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开发机制要确立。
他认为,目前临空经济区的做得比较好的只有天津、北京、上海和郑州。他提醒,目前确实有地方在利用“临空经济”概念进行变相圈地,需要引起警惕。
耿明斋总结说,地方在临空经济区规划上一哄而上,不值得鼓励。虽然航空运输方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上升趋势,但发展并不平衡。“不是所有的机场都有这个条件,最后必然是少数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脱颖而出。”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