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切换
新闻
产业、资本、市场——坚定看多,浙江经济“三驾马车”跑起来
2022
12/21
15:47

■徐王婴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本是银妆素裹的大雪季节,江南大地却洋溢阵阵早春的气息。

连日来,杭州、嘉兴、宁波、金华等地纷纷开启“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的“抢跑模式”。踩着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力拼经济”的“话外音”,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重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等行动纷纷拉开序幕。虽然仍处于疫情反复和“三重压力”的挑战期,但浙江经济界所绽放的活力预示了逆流而上、高质量发展的大势 。

产业基石,浙江经济的“四梁八柱”更坚固

回望浙江经济,大批“草根浙商”在20多年前以贸带工,“前店后厂”地“点火”浙江制造业,至2003年之前形成一批如温州皮鞋、嵊州领带、宁波家电等块状特色产业。但早期“浙江制造”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与“末梢”。之后,浙江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开启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而随着浙江奋力扛起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又瞄准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变革高地的目标,奋力夯实浙江产业经济的基石。有数字显示:2021年,浙江省制造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5万亿元,占GDP比重34.5%;加上第三产业中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60%。产业经济的底盘扎实稳固。

近年浙江省提出构建“415X”产业集群,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据此计划,到2025年浙江“415X”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将超10万亿元。其中,“4”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5”就是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智能光伏等1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X”就是若干个百亿级“新星”产业群和未来产业先导区。据此,全省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竞赛。

值得一提的是:从当前的浙江制造来看,“应用端”和“产业端”比较成熟,但“创新端”和“基础端”不够強,原始创新、高新尖技术、创新能力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跟跑”阶段,核心技术“卡脖子”問題仍然存在。要想真正占据产业链的优势位置,还必须矢志不渝砥砺创新,克难攻关。

有消息称,今年召开的全省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推进会上发布:到2025年,浙江产业数字化要实现“三个全覆盖”。即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浙江正以数字化为引擎,在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此同时,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宁波未来科技城等创新高地,正在串起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业热土,铸就浙江经济更强的“产业力”。

资本活水,浙江经济的“血液流动”更充盈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产业发展的“先行者”。不得不说,浙江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产业经济的繁荣又反哺了浙江金融业的“一骑绝尘”。

有数字显示:2021年浙江存款余额超过17万亿元,增速达 12.2%;今年10月末,存款余额则超过19.1万亿元,增速达14.6%;创下了金融存款全国前三的业绩。

成绩的背后是“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定位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诚然,浙江资本,尤其是民间资金,从一开始就与浙江的实体经济息息相关。有数字为例:早在2003年上半年,浙江省完成全社会投资1857亿元,同比增长38.8%,其中民间投资的比重达到58.4%!时至近20年后的今天,以基金小镇为代表的各类私募基金,纷纷以股权投资等形式滋润实体经济,成为浙江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力。2009至2022年,浙江股权投资金额合计达7397亿元,居全国前五。

另一方面,浙江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的“凤凰行动”计划。五年来培育了数以百计的龙头企业和数以千计的骨干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新增350多家,累计达750多家,境内上市公司总数和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均居全国第二。

而金融资本的意义,对于浙江来说绝不止于上市公司与规上企业,更在于其对中小微企业的“灌溉”。为此,浙商银行、杭州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以创新为引擎,不断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另有数字显示:今年1-9月,浙江省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03万亿元,同比多增3434亿元;在创下民企发债“全国第一”的同时,还创下了五个“全国领先”。即:信贷规模增长全国领先、重大项目金融支持全国领先、制造业金融支持全国领先、共同富裕金融服务全国领先、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全国领先……

毋庸置疑,浙江经济的百舸争流中有金融资本的穿针引线和添砖加瓦乃至输血引流。另一方面,也正是活力森森的民营经济与产业基础滋养了浙江“资本力”,这棵参天大树。

市场活力,浙江经济的“四肢百骸”更矫健

众所周知,作为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外贸进出口是浙江经济的“晴雨表”。从某种程度上说,稳外贸就是稳经济。

浙江为此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去年底以来,先后出台三轮扶持外贸专项政策,从跨周期调节、金融支持、助企纾困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助力外贸企业顶压前行。杭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浙江省对主要市场进出口均保持增长。其中,对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3.9%、9.9%,占全省外贸总值的30.3%;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则分别增长20.6%、18.7%和21.0%。与此同时,浙江外贸进出口还有一个亮点:市场主体稳健增加,民营企业比重提升。

诚然,浙江既是民营经济大省,也是市场大省。有数字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868.47万户。而数百近千万的市场主体中,浙江的专业市场可说是独树一帜。据悉,去年全省专业市场的成交总额突破2.3万亿元,并涌现了许多诸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等千亿级龙头市场。而浙江的专业市场还率先跨入“.com”时代,并借机将触角实现从“坐商”向“行商”的转变。比如此次浙江组团出海,除了积极拓展传统欧洲市场之外,也在依托自身区域产业链布局,抢抓东亚、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订单,进一步带动本地产业链的强链、补链。

毫无疑问,“包机出海”只是浙江经济市场活力的一种体现。素有“东方犹太人”之誉的浙商,谱写了“无浙不成市”的传奇,打造了遍布海内外的“义乌市场”“浙江村”“温州村”;并实现了浙江专业市场的迭代更新……从这个角度讲,浙江经济的第一驱动力,就是勇于弄潮市场的浙商群体,以及其所代表的 “市场力”。

笔者想强调的是:浙江经济向好的根本保障,在于市场主体之“内生力”与服务型政府赋能经济的“生态力 ”。如果说,“敢为天下先”的浙商,是浙江经济活力奔涌的动力所在;浙江体制机制的优势,以及服务型政府的良好生态则是浙江经济健康向上的沃土与磁场。

犹记得,浙江于2020年率先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又听闻上任伊始的省委书记易炼红马不停蹄地深入企业调研,提出把浙江打造成集聚高端要素的“磁场”、企业创新创业的“沃土”;并强调要全面提升优化环境促开放,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这一切,都让人感慨浙江的“地气”,氤氲旖旎的,全都是市场经济的气息。

毋庸置疑,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优良营商环境的打造,将焕发出浙江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底气,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如是,人们有理由在冬雪纷飞的时候,翘望浙江经济春的万紫千红。

(作者介绍:徐王婴,财经作家。浙江省社科联理事,浙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商总会浙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企业成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研究员。著有《对话浙商》《浙商之变》《浙商1.5代》《中国龙起》等多部专著。首次提出2.0时代“数智浙商”的概念,是积极倡导浙商转型升级的一位“浙商学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