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快速增长,长三角经济“新引擎”正在轰鸣。
2021年上半年,长三角经济继续稳步向好,“新经济”的推进力日益凸显。
起步早、基础好,浙江的数字经济近年来增长愈发迅猛。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960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比全省GDP高4.2个百分点;两年年均增长13.4%,增速比全省GDP高6.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1.5%,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2%、22.7%、24.2%、28.4%,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8.5%、12.7%、14.8%、14.5%,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从投资端看,上半年,浙江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2.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2.9%,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3.7个百分点。从消费端看,浙江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可穿戴智能设备、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4.9%、23.9%、14.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41.7、16.0、3.7个百分点。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浙江省是我国数字经济重要‘发祥地’之一,民营经济发达,乘着第四次产业革命(数字、人工智能技术)的春风,浙江数字经济高速发展。”
相对底子较厚的浙江,安徽近年来在“新经济”领域颇有后来居上的气势。
从安徽的经济“半年报”看,上半年,安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71.1亿元,同比增长27.4%,两年平均增长10.9%,比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网上零售额1431.5亿元,同比增长30.9%,两年平均增长20.9%,分别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5和10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上半年,安徽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4%,两年平均增长36.3%。通过互联网实现餐费收入增长40.7%,两年平均增长49.5%。
沪苏对“新经济”的重视程度同样不断提高。
反映在消费端,今年上半年,上海线上消费继续保持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7.6%,其中,限额以上实体店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9.1%,网上商店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2.8%。江苏则实现网上零售额5163.4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526.4亿元,同比增长13.4%。
“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新经济贡献十分突出。”曾刚指出,“究其原因,除了我国疫情防控做得较好外,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
“第一,以数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引起了全球产业结构、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等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国家产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发展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优良条件,数字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三省一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曾刚进一步指出,“第二,联合科技平台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高、前景广(三高一广)的特点,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呈现旺盛的发展势头,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赖于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能力、跨区域产学研用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