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切换
新闻
涌金策|浙江距离“制造枢纽”有多远?
2020
12/10
16:59

编者按

“十四五”的新征程即将启幕。新发展格局下的全新征程中,浙江应该如何找准发展的新方位?

浙江作为制造大省、外贸大省、市场大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制造枢纽,成为新时期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

日前,浙江省委党校2020秋季中青一班学员、浙江省委办公厅接待秘书处处长肖高,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加快打造“两链”畅通的制造枢纽》调研报告,为浙江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制造枢纽建言献策。

以下为调研报告全文。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战略举措,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近期,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加快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两链”畅通的制造枢纽,是浙江在省域层面率先完善和畅通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制造枢纽”?



当前,制造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竞争和大国博弈的“竞技场”。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具有枢纽地位。

对制造枢纽的理解,

从全产业链角度考察,它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较大的产业配套规模、较强的全球布局以及全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和协同。同时,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到最终产品,以及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产品售后的客户服务等,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的闭环体系。

从现代产业体系考察,它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能力,并通过供应链推动产业基础向高级化发展,同时,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

它是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是供应链的主要支撑,是创新链的核心支点,是各种要素的综合集成。

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骨架”和“脉络”,产业链、供应链是全球产业从产品间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分工的结果。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研发设计、原料、生产、物流、消费在内的完整链条,涵盖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是产业组织、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

供应链是从原料采购到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再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网链状结构,以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等物流为主要载体,由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构成,它是产业链物流的动态实现。

制造枢纽连接着供需两端,“两链”畅通是打造制造枢纽的内在要求。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内需挖潜等举措,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收缩、阻隔、切断、延滞等问题。

在供给端,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逐步实现国产替代,推动产业从下游逐渐向中上游发展,实现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转型。

在需求端,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城乡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利用新技术、新模式鼓励和激发新型消费。

打造“两链”畅通的制造枢纽,是实现数字赋能现代化先行的必然途径,科技创新现代化先行的重要载体,产业体系现代化先行的根本要求,是浙江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浙江的优势和短板

浙江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参与者,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好的产业竞争优势。



从产业集群看——

浙江正在打造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石化、现代纺织四大万亿级制造业集群,年产值超100亿元产业集群200多个、超1000亿元14个,其中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制造业集群有70多个。

从制造企业看——

全省有制造业企业55万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二。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我省97家制造业企业上榜。产业数字化率居全国第一,上云企业累计超过35万家。

从全球化布局看——

制造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通过利用境外资源、先进技术、市场渠道,不断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海外投资大项目主要集中在美德日意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医药、航空等领域。

从营商环境看——

近年来,浙江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广“标准地+承诺制”,实施“放水养鱼”行动,畅通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等,营造最佳营商环境,我省在省级行政区营商环境便利度位居前列。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省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存在着不少堵点、痛点。

具体表现为——

产业基础能力不强。工业“四基”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核心基础零部件设计与基础工业制造软件不强,先进制造工艺应用不足,关键基础材料缺乏。多数企业缺乏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掌控,存在“卡脖子”现象。

产业创新能力不够。浙江研发投入偏低,2019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62%,低于广东、江苏。规模以上企业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约为广东的32%、山东的57%。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为广东、江苏的18%、38%。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传统产业集群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存在无序竞争、行业资源错配、产能过剩等情况。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不够。

比如,浙江有近1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部分零部件企业产品服务于汽车后市场,与省内整车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较少。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比如,浙江时尚产业制造业较为发达,但是融合“制造、品牌、设计、文化、时尚”等因素的跨界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营销展会等业态,适应线上线下的供应链体系建设也不完善。

产业链存在断链、降级和转移风险。全球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严峻挑战,浙江重点产业链存在较多断链断供风险产品。

发达国家管制高新技术出口、回流高端制造业,浙江可能面临替代产品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的状态,从长期看可能导致产业链降级、转移风险。

“制造枢纽”怎么建?

打造“两链”畅通的制造枢纽,就是要扎实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的现代化,加快构建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优势——



夯实制造业基础固链壮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聚焦聚力三大科创高地,打造全域创新体系,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迭代实施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

加快建设项目储备库,合力攻关“卡脖子”技术,掌握“杀手锏”关键核心技术。对必须进口的核心零部件、工业基础软件等建立多源可供体系。

聚焦优势产业链建链兴链。在全球化分工协作中集中力量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形成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产业链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一条产业链、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批创新服务综合体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培育机制。

应用5G+工业互联网畅链强链。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建设5G、绿色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动“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

加快工业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经营等各环节的应用,强化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

●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链集群转变——



加快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群。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培育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石化、现代纺织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群。

坚持提升产业链、稳定供应链与做强产业集群互促共进,培育一批拥有较强竞争力创新力的“新星”产业集群。

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加快块状经济改造提升,分行业打造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

以智能化改造为抓手,运用先进技术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机器换人,大力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破解资源要素产出不高问题。

强化产业链的集群优势。在集群内部,加快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建设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联动,增强产业链韧性。

在集群之间,着力提升快速响应、敏捷柔性的供应链,增强优势企业对供应链的主导力和管控力,形成供应链横向协同体系。

●增强“链主型”企业产业链控制力——



合力打造产业链“链主型”企业。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凤凰行动”,鼓励企业股改上市、产业并购,整合技术、人才、品牌等核心资源,支持制造企业发展壮大。

培育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建设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链主型”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以“链主型”企业为龙头,在供应链管理上下功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产业链供应链赋能。

积极开展“雏鹰行动”,培育和壮大一批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打冠军”,打造一批浙江制造“百年老店”。

大力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支持本土龙头企业搭建产业链联盟,组建上下游共同体,推动大中小企业、内外贸配套协作及安全备份建设。

积极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生态圈。支持“链主型”企业跨国收购兼并,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吸引国外企业融入本土产业链体系。

●大力发展融合型新制造新模式——



打造“智能+协同制造”新模式。以人工智能技术主导,打造协同制造新模式,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

推广新型精益制造,拓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个性化订单式制造等模式,推行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

打造“智能+服务制造”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引导企业优化终端及后端资源,重点优化终端及后端资源,拓展产品全周期管理服务,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加快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基础上,加快发展科技服务、数字贸易、商务服务等重点行业。

打造“智能+绿色制造”新模式。发展绿色制造,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制造先行区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

利用智能技术重塑生产制造流程,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提升供应链竞争力。

●以全产业链思维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数字化改革,探索打造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码”“服务码”,提高政府数字化服务水平,深化服务企业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健全“链长制”工作机制,切实发挥“链长”的关键作用,抓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作。

创新产业链招商方式。聚焦标志性产业链,绘制产业链精准招商图,建立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库,精准对接央企、跨国企业,强化靶向招引、精准招商。

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作用,引进一批引领性、替代性、补缺性重大项目及专精尖配套项目。

加快制造业人才培养和集聚。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构建职业培训教育体系,推进“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计划,打造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集聚地。



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产教联盟,开展产业急需人才定制化培养。

- THE END-

出品丨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

监制 | 刘刚 执行 | 方臻子 编辑丨夏丹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