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切换
新闻
浙江舟山研究自由贸易园区 或借力海洋经济
2013
07/17
16:54

相比于已经原则上获批的上海自贸区和上报至国务院的天津自贸区,舟山方面显得更为谨慎。“尽管国务院批准的舟山新区规划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到探索自由贸易园区,但其底子差是事实,自贸区方案的制定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仔细斟酌。”浙江省商务厅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多位受访专家一致表示,舟山的底子差主要体现在国际发展基础弱、周边竞争激烈、自身经济体量小等,而这些正提示了舟山发展应有的定位,在未来,依靠海洋经济发展自贸区,或是舟山的可选路径之一。

港口优势或为发展基础

本报记者从浙江省及舟山市层面了解到,舟山自由贸易园区方案正在研究中,尚未上报,也未给出时间表。多年关注舟山发展的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建钢向本报记者表示,上海等地研究自贸区至少有十年了,但过去中央一直没有松口,直到舟山新区方案获批,各地才意识到可以尝试。

他和多位受访者表示,对当下的舟山而言,自贸区必然要与上海等地错位发展。

一方面,产业基础上,浙江以轻工业、加工工业为主,而上海的产品技术密集程度更高;另一方面,相比上海、天津,服务贸易并非舟山的强项。

如今的舟山,发展特色和契机是海洋经济。

“尽管现在还没有势头比较好的产业,但舟山自贸区肯定要充分利用其港口优势。”浙江大学副教授凤进指出。

黄建钢也表示赞同,“舟山的特点是大宗商品,国务院批给舟山的方案中是三步走,我们能不能跳过自由贸易园区,直接探索自由港区?”

曾参与舟山群岛新区规划方案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舟山的定位,是打造成集定价、交易、交割、储运一体化的自由贸易中心,并掌握一些大宗物资的定价权,其自贸区应以口岸、物流、加工三项为主。”

具体而言,舟山自贸区应发展以大宗商品的储运、中转、加工为主的现代港口物流业,突出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生物产业。

与此定位相对应的,王军认为舟山自贸区应侧重国际采购、中转、配送业务、港口保税物流业务、保税加工制造业务,以及与此配套金融、保险、交易定价等服务业务。

如今上海自贸区抢得先机,王军强调其对舟山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形成,不仅需要庞大的经济腹地,更需要一个分工明确、合作默契的港口群作支撑。因此,舟山自由贸易园区应定位于对上海经济起支撑作用的辅助港口。”

用舟山市委党副校长孙建军的话说,就是境内关外离岸中心、国际大宗商品物流中心、自由港区和区港一体化发展。

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舟山与上海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关系,则考验着两地政府的智慧。

舟山的挑战

事实上,此前舟山已经开始筹建综合保税港区,为避免与上海、宁波同质化竞争,舟山侧重大宗散货。但据熟悉舟山情况的专家所说,进展并不顺利。

“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将对国际航运业产生不利影响,而与国际发达港口相比,舟山港口对国际集装箱中转货源吸引不足。”王军指出,特别是邻国自由贸易港强大的“先行”优势是摆在舟山港口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事实上,尽管舟山港的国际集装箱中转比率近年来迅速增长,但与香港、新加坡等港口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根据统计数据,新加坡有80%以上箱源是中转货,与香港相近,韩国釜山港吞吐量40%是由中国北方口岸“喂给”,中国内地出口到欧美等地的货物中70%都要通过釜山港中转。

且舟山港口与国际一流港差距较大,“深水岸线资源开发程度严重不足,集疏运交通体系不完善,港口物流人才严重缺乏。”王军说。

而就舟山自身基础而言,淡水资源、本土人才资源等相对稀缺,金融服务业更是基础薄弱,从而制约着舟山从资本市场上获取大量资金进行港口建设、运作。

加上身处海岛的舟山直接经济腹地小,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因而王军指出,舟山发展必须借助外力,特别是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依靠宁波。

宁波港是浙江第一大港,具有经济实力等优势,但曾有宁波方面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宁波的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谋求新的扩展空间,“目前,宁波-舟山港已经成为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如何深化两者的一体,是舟山自贸区的机遇也是挑战。”

王军强调,如今的长三角地区已经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点是舟山群岛新区,“充分把握国家给予的政策机遇,推动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海陆统筹,是建设舟山自由贸易园区更为深入长远的战略规划意图。”

然而,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在凤进看来,始终是舟山的掣肘,“海洋经济虽说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但其相关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要形成,至少十年。”

他强调,如今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调整期,并不都是在抢时机,“舟山自贸区方案不一定要制定得那么快,但一定要深思熟虑、准备充分。”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