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因地制宜 重塑产业 ——浙江省开化县山区产业发展之道
从茶产业到蜂产业,从清水鱼到乡村旅游,谈起农村的产业发展,浙江省开化县委书记项瑞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开化县地处浙西山区,一直以来,农业产业“低、小、散”。但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新零售时代的到来,农产品有可能变身为“奢侈品”;乡村的产业发展,也将展现出诱人的空间。
“这里面的关键,一是要紧盯市场需求不放,二是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特色。”为此,项瑞良和有关部门一起,逐个产业进行调研,逐个产业制订政策策略,逐个产业召开专题会议推进。
支柱产业“品质化”
“龙顶兴,则开化农业兴”,项瑞良调研开化茶产业后深深感慨。
茶叶是开化举足轻重的特色支柱产业,年产值超8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超过1/3。“开化龙顶”曾经是浙江绿茶的代表性品牌,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但遗憾的是,由于“开化龙顶”主打芽茶,片面追求“杯中森林、水中芭蕾”的外形美,以致杀青不够、略有涩味。多年来,消费者一直有所诟病。
茶是用来喝的,不仅仅是用来看的。开化茶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品质化上打开缺口。
“今年的‘茶王’赛,我们提出了新标准,要求进一步优化加工工艺。要用好品质来提高市场美誉度。”开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月桥告诉记者,接下来,在巩固提升传统单芽绿茶的基础上,县里将发展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的优质茶,并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红茶、白茶、黑茶、黄茶等系列产品。
“开化龙顶”调整了思路:不再追求规模和产量,而是着重抓品质、抓品牌;不再片面执着于种植环节,而是加大力度进行地推营销;不再因循于老茶人,而是致力培育“茶二代”。在做精做优产品本身的同时,挖掘茶文化、茶民俗,延长产业链条。
山东济南原是浙江绿茶的天下,“开化龙顶”却没有立足之地。今年开化举办推介会后,已有3家经销商入驻其中。仅济南一地,即可争取到过亿元的市场份额。
“品质化”的理念,同样落实到清水鱼产业的发展中。开化的清水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开化美食的“当家菜”,但对养殖环境和养殖方法要求较高。因为占地少、投入小、见效快、产量高,清水鱼十分适合山区发展。一时间,养殖面积很快从200多亩扩张到2000多亩。
但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取决于规模,而是受制于个性鲜明的产品品质。
2018年5月17日,开化在和田乡召开“清水鱼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项瑞良亲自参加会议,号召大家要找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挖掘资源优势,更好对接市场,尽快把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清水鱼品质化发展的关键是“标准”。为此,开化制订并颁布了全省第一个清水鱼养殖标准,其中包括不准投喂人工饲料,池塘水体做到每天换8遍等条款,十分严苛。目前,该标准已经上升为省级标准。
在确定养殖标准基础上,开化把具有带动作用和规模效应的农户送到外面学技术,培养一批“土专家”。同时,引进项目业主,由龙头企业带动销售,对接各大餐饮酒店。政府则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厚植“开化清水鱼”品牌内涵。
“品质化”让开化清水鱼从不愁卖到高价卖。一般草鱼售价每斤6元多,而开化的塘口收购价就要25元,杭州市场上的售价更是高达68元,较同类草鱼高出5-8倍。像何田乡柴家村的农民余明贵,夫妻俩在村里开了个农家乐,就靠清水鱼做招牌,3口小鱼塘,年收入至少在20多万元。
新兴产业“特色化”
驱车在开化乡间,不时能看到房前屋后一群群的土蜂桶。了解内情的人告知,当下,其他地方养殖的多是意蜂,而开化则是传统的中蜂。
上半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开化全县中蜂养殖场(户)有3000余户,养殖量3.8万群,同比增长36%,预计全年可产土蜂蜜120余吨,年产值达4000万元。
小小土蜂虽不起眼,但投资少、见效快,既不占用土地,技术需求也不高,农户利用空闲时间,只要在房前屋后、山间空地,摆上蜂箱就能养。
2016年,开化推出“户养十桶蜂,增收万元钱”项目,中蜂产量三年翻了三倍多。
开化的做法是“花小钱办大事”:通过“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的形式,把项目交给有责任心的主体,迅速带动周边一批养蜂能手。有了主体带着农户干,提供包销服务,蜂蜜销路自然畅通,每斤100多元的售价仍供不应求。
过去对于农业产业,很多地方热衷招“大商”、不愿招“小商”。但项瑞良认为,山区土地、人才各种资源都很有限,扶持新兴产业,既要重视招“大商”,更要关注小资本,只要做到新奇特、小而美,再吸引在外乡贤、务工人员、有志青年等返乡创业,产业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大溪边是开化最为偏僻的乡镇,因为缺水一直找不到特色产业。1.38万人口中,就有5000人外出打工谋生,土地抛荒严重。
乡镇将目光瞄准了高粱。这种作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作加工。最关键的是产业够“特”,全省上下找不到高粱的影子。
3年前,乡里开始流转土地,打造红高粱小镇。
青翠的叶子、沉甸甸的高粱穗,与青山、蓝天、白云一道,构成了一幅南方山区难得一见的风景画。不少人抱着好奇前来观光休闲,顺道就买上几斤高粱酿制的土酒。
现在,全乡高粱种植面积已达2500多亩,形成了高粱酒、高粱果、高粱饭等系列产品体系。红高粱小镇名声大震,成了“网红小镇”。前不久,乡里领导还专门组织去山东省高密市考察莫言笔下的红高粱小镇,希望南北两个小镇结成“姐妹”。
从整个县域经济账面看,无论是中蜂产业,还是红高粱产业,产值都不高,但记者发现,它们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生存,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中一匹不容小觑的黑马。
乡村经营,再造产业
3月1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擂台赛”在开化举行。
端坐评审席的,是高校教授和开化有关部门领导。而前来答辩汇报的,则是15个村的一把手。通过比拼,15个村最后只能留下10个获得“典范村”荣誉。进入“典范村”行列的,就有可能获得县里高达千万元的资金投入。
那么,谁能进入“典范村”,标准是什么,开化此举目的何在?
原来,政府投入乡村建设的资金,很难变现为市场效益。为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开化推出“‘钱江源大花园’十大‘典范村’建设工程”,将产业引进、业态培育和政府的资金投入结合在一起。没有产业发展计划就不能获得该轮投入。
村里的区位特点、产业优势、人文胜景;计划搞康养旅游还是发展中高档民宿;怎么让计划的产业吸引人、留住人?“村官”们又是演示又是解说,使尽浑身解数,最终角逐出十大“典范村”。
说得好还要做得好,答辩汇报再出彩,那也仅仅是“设想”。要拿到“千万元”级的真金白银,还必须产业项目落地、社会资本到位。
为了帮助村里招商,开化将十大“典范村”的基本情况编印成宣传品,到杭州召开招商推介会,邀请了87家文旅企业到场,现场有7个项目签约,协议投资6.8亿元。目前,金星、龙门、下淤3个村已经率先启动典范村创建工作。
下淤村山清水秀,离开化县城仅20分钟车程,区位优势明显。这几年村里配套建起了游步道、停车场、文化广场等设施后,吸引了诸多社会资本前来投资。光民宿、农家乐就有42家,村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
那么,争取到该笔“千万元”投入后,下淤村可以派做哪些用场?张月桥解释,其中30%可以用作基础设施建设,另外70%必须用于业态的配套。
比如“汉唐香府”民宿,其业主希望在下淤村经营发展,但又不愿意重资产投入。那么,村里就可以利用该资金,按照业主要求,建设乃至装修好物业,出租给业主,这就大大减轻了业主前期投入的压力。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作价直接入股,和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公司,进行利益捆绑,共建共享。
由于因“业”制宜,目前,开化农业农村发展已经呈现出勃勃生机。据统计,开化年度游客量接近1300万人次,其中八成在乡村;全县农家乐、民宿的床位超过了1.2万张;2018年,人才首次实现了净流入;今年前5个月,工商登记同比增长三倍,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本报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