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民营经济作为浙江的“金名片”,已成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浙江省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省65%的GDP、74%的税收、77%的出口、87%的就业。截至2018年底,浙江共有各类市场主体654.23万户,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627.35万户,占比达95.9%,可谓“民营经济兴则浙江兴,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
如今,距离这场重要的座谈会已过去整整一年。这一年时间里,浙江在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我们一起来看看。
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负,浙江一直在路上。统计显示,2016年到2019年7月期间,浙江累计出台160条减负措施,累计为企业减负4245亿元。以今年4月印发的《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行动方案》为例,企业开办费用预计将下降20%以上,有条件的地区更将实现“零成本”开办。
今年4月1日实行的增值税改革,也成为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利好消息。今年上半年,浙江民营经济累计新增减税734.6亿元,占全部减税额的86.7%,高于税收占比13.2个百分点。其中,从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看,民营经济成为了最大的受益主体,享受新增减税99亿元,占全部新增减税额的92.6%。
浙江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着力打通民营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今年4月,浙江发布了《浙江银保监局加强银行业保险业服务民营企业行动方案》,聚焦民营企业集中反映的周转难、融资贵等痛点,提出引导银行业积极创新流动资金贷款机制,将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延长至三年左右。
今年5月11日起,浙江开始施行《浙江省促进企业融资奖励办法》,进一步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办法明确指出,奖励资金用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浙江省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央行相关再贷款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截至今年4月底,浙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5万亿元,余额、增量、户数均保持全国首位。浙江各大银行的市县两级分支行审批权均已下放,3000万元以下的贷款审批权下放至二级分行及一级支行。
2019年首个工作日,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等带队分赴浙江各地,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他们进企业、看项目、走村居、访人才,为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加油鼓劲,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此后,各部门、各地纷纷深入基层开展“三服务”,一大批矛盾、问题被发现、改进、解决。
服务企业是重点,服务民营企业更是重中之重。在杭州,新设企业全环节同城通办已成现实;在金华,市、县两级设立“服务超市”,“上架”专业服务团和服务承诺事项,形成“基层和企业点单、配送服务、售后跟踪回访”的工作体制。“三服务”的有效落实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今年1月至5月,浙江民间投资增长10.5%,占投资总额的64.6%。
对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浙江把应对困难风险挑战作为第一工作取向,抓住企业这个主体,把经济领域风险具体化,形成了“四张清单”和“一套保障机制”——
实现群众和企业“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是201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
对企业而言,节省的时间都能换算成经济效益。浙江企业“一件事”事项目录,涵盖登记开办、项目投资、不动产交易、水电气和网络报装、员工招聘、设备研发与购置、创新研发、生产经营、获得信贷、清算注销等10大类19件事,其中水电气和网络报装有4件事,涉及交通运输、建设、自然资源、综合行政执法、公安、消防等部门,以及供电、燃气、水务、电信等企业。
此外,浙江今年还提出“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开通网上办理”、“推动多评合一、结果互认”、“全面实施‘标准地’制度”、“力争实现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审批‘最多90天’”等一系列致力于改善营商环境的新目标。
今年以来,浙江用于创业创新的投入继续加大。今年前5个月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增长3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22%,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9%,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以杭州为例,每千人中小企业拥有数量已超过50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双创空间达到484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万多家,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均位居全国第一。
在创业创新持续活跃的同时,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开始持续发力。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增幅尤为明显,前5个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