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网8月5日讯 开出龙泉市第一座“乡村酒吧”、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和研学团队纷至沓来、外出青年成群回归创业……在龙泉市住龙镇,以往被贴上偏远落后标签的边界小镇,突然出现了很多新鲜事,惊现一个个“新业态”。
“住龙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小镇’。”记者走进住龙镇党委书记李宣的办公室,他向我们介绍的第一句话就是:这里是红色文化资源大镇,也是绿色资源禀赋强镇。
山高路远林密的自然条件,浙闽两省龙泉、遂昌、浦城三县市交界的地理位置,让住龙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成为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住龙拥有第一个中共处属特委旧址、浙西南第一个苏维埃县级政府驻地旧址、龙浦龙遂两个县委旧址、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个电台旧址等红色遗址,还是中共处署第一次党代会和中共处署一二三次基层干部培训班举办的地方。龙泉市委党史办老专家卢书田说,住龙镇堪称浙江的“井冈山”。
与此同时,生态绿色,也是住龙的底色。这里,是钱塘江源头,境内三条主要河流、小溪水质均是国家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高达93.7%,空气质量不仅常年优质,而且负氧离子含量高。
红色高地,绿色富地,住龙镇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发展高山蔬菜、劳务经济,而是要动脑子激活红色绿色资源,深化“红绿”融合的文章。成立龙泉市乡镇一级的文化发展公司,就是镇里的破题之举。镇干部吴淘涛说,经过整合原来的旅游发展公司、“削薄强村”公司,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做“红绿”融合这篇文章。
新公司从5月份运行,在“红绿”融合业态中一试水,就收到了较好的回报,两个月纯利超8万元。今年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小学生红色文化研学“新经济”在住龙异常火爆,少则十几人、多则六七十人的集中培训班络绎不绝。镇里引进一位客商,将原本闲置的一座村集体办公楼修缮一新,开办了有21个房间41个床位的红色特色小综合体——“红色记忆”客栈,做起了“培训经济”“研学生意”。
入夏以来,从龙泉市区和周边县市慕名前来住龙的游客迅速增加。在这里,他们重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听革命历史课,学习浙西南革命精神、体验生态好山好水,在收获教育与感动的同时也放松了身心。龙泉市区两家商业嗅觉敏感的旅行社,也将办事处开到了住龙镇,线上线下联络客源,将“培训和研学经济”做得风生水起。
人流带来了信息、理念,更带来了发展机会。原本在广西梧州经商的住溪村人严海俊,去年6月份回到阔别10多年的家乡,将自家一楼装修一番,开出了一家名叫“住龙往事”的乡村酒吧。当时,很多人都笑话他是在做亏本生意,而他自己也抱着三年内不赚钱的心态。但龙泉第一家乡村酒吧一下子就火了,夏季和春节期间的火爆生意,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从龙泉市区过来只要半个小时,从隔壁的遂昌县王村口镇过来仅仅20分钟,去年世界杯期间酒吧门口都挤满了人。”严海俊说,一年时间,投入的30多万元就回本了,“投资回报率”够高了,在家里也能创业谁还愿意离开家乡啊!
回到家乡参与“红绿”融合业态的年轻人,不止严海俊一个人。29岁的叶志军,将在外省的蛋糕店交给小伙伴打理,今年5月回到住龙镇上,在老街区租赁了一间闲置仓库,开出了全镇第一家蛋糕奶茶店。
丽水全市开展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弘扬活动,让住龙再一次迎来激活红色资源,推动“红绿”融合发展的新契机。
7月27日,受住龙镇政府邀请,生态环境部南京生态环境研究所的马方舟博士带着6个专家专程来到住龙,翻山越岭,踏入丛林,布置了20余个红外线相机自动监测点,“寻觅”记录熊猴甚至金钱豹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踪迹,并将驻扎在这里做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是第一步,未来发展生态环境特别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学经济’‘科普经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才是第二步乃至第三步。”李宣说。
在李宣的办公桌上,一本新鲜出炉的“红色小镇”建设规划方案,摆在了醒目位置。“中国美院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院的专家花了3个多月,才做出这样一本规划方案,可以说帮我们摸清了红绿资源底细,谋划了一系列重大项目。”他说,“红绿”融合的文章,在住龙一定会书写得更精彩。“红绿”融合的新业态新经济,在住龙也会呈现更多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