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周前,宁波至绍兴的城际铁路开通。在宁波本地的网络问平台中,有网友询问,这条城铁未来会向西继续延伸吗?对此,宁波市交通局回应:宁波城际铁路有继续向西延伸的规划,远期规划是连接杭州。
也就是说,大概率上,宁波、杭州之间未来将通城际铁路。各位都清楚,交通一体化正是两城一体化的基础。
在浙江,两大副省级城市杭州和宁波是经济发展的“双子星”。2018年,杭州市GDP达到13509.2亿元,宁波10745.5亿元,成功突破万亿大关。
众所周知,一个省内的“双子星”城市之间往往关系微妙:
在江苏,这边南京说要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那边经济实力更强的苏州就扔出一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在山东,济南正为“把省会的龙头扬起来”而奋斗,青岛官媒则放话“我们没有理由做第二”。
站在这种认知上来看杭甬之间的合作,多少显得有些耐人寻味。去年浙江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杭州宁波一体化的想法。准确的说是杭绍甬一体化,因为杭州与宁波中间还夹着一个绍兴。
让两个万亿级经济体强强联合,顺便提携一下“小弟”绍兴,城叔以为,浙江的算盘恐怕没那么简单。
大湾区
很大程度上,杭绍甬一体化源自于浙江“大湾区”建设的考量,而这个“大湾区”战略得先从浙江“别具一格”的地形说起。
上图很明显,浙江是七分山,一分水,两分田。比起江苏几乎“清一色”的平原土地,浙江可供都市区发展的空间并不多。其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
浙江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基于这样的空间,浙江提出“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的发展战略。
“大湾区”建设包括三个点:突出环杭州湾经济区;联动发展甬台温临港产业带;义甬舟开放大通道。
浙江中部丘陵盆地中,坐落着金华,拥有浙江中部难得的平原土地。义甬舟大通道即金华(义乌)、宁波、舟山之间的通道,它可将人流物流从沿海输送进浙江西南部。
台州、温州则夹在南部山地与海岸线之间的小块平原上。联动发展甬台温临港产业带,也就是发展东南方向上的沿海城市。
环杭州湾经济区,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原因各位应该很明白。浙江主要的平原土地都聚集在杭州湾沿海一带,包括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宁波、绍兴)平原。
此前,浙江提出发展环杭州湾经济区时,就有网友吐槽浙江或者杭州膨胀了。但实际上,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无奈之举。浙江能发展都市连绵区的土地基本都在这儿了,它得在这点平原上多作文章。目前,浙江力推的四大省级新区,都位于这片冲积平原上。
也是在浙江“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2019浙江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加快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
“湾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只有湾区内城市实现优势互补和规模效应,才能提升每个城市在全球的地位。”
宁波大学教授敖丽红告诉城叔。杭州和宁波,作为环杭州湾经济区的“两极”,这两座城市的协同情况,关乎着浙江湾区经济的未来。
实际上,在环杭州湾经济区规划的“三廊四新区”七大平台中,杭、甬两地已占其四。在杭州湾拐点及南岸,今年浙江已接连批复的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加上待批复的绍兴滨海新区,三个省级新区正沿岸一字排开。
三角环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过,发展湾区经济,只局限于浙江地域内是不够的。实际上,早在环杭州湾经济区话题兴起之时,各位专家就将上海作为该湾区的龙头展开相关设想。
从2017年粤港大湾诞生后,“谁是第二个中国的湾区?”这个疑问自然浮现。当时,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到长三角包括南通、苏州、上海、杭州、宁波、舟山等在内的环杭州湾区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陈宪曾提出设想“除了粤港澳,沪杭甬能否也成为一个‘大湾区’”。
在他看来,“上海金融中心的功能,类似于粤港澳中的香港,将是沪杭甬湾区的核心优势。杭州将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宁波、舟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城市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
不过,在去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过国家战略以后,这个话题便淡了下来。上海、江苏不热衷于此,浙江则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全省重要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浙江湾区”这一说法。
但无法回避的是,浙江想要打造一个世界级湾区,借力上海,必不可少。也因此,浙江将湾区发展作为全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平台,“派出”嘉兴、宁波两城从陆海两条线,对接上海。
7月12日,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陆地上要推动嘉兴等地争当陆上接轨上海的先锋前锋,海上要以与上海合作开发小洋山为重点,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包括舟山群岛新区全域和宁波市北仑、镇海、江东、江北等区域)为依托,落实‘海上’接轨上海的新举措……”。
实际上,嘉兴身处上海与杭州之间,是浙江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而浙沪合作示范区则正处在宁波前湾新区内。上海——嘉兴——杭州,这是一条线;上海——宁波是另一条线;那么,通过杭绍甬一体化,将杭州、宁波双城连接起来,在长三角南部可形成由杭州、宁波、上海三点构成的要素流通的三角环。
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可以说,杭州和宁波一体化布局,正有利于“浙江湾区”依托上海去发展湾区经济。“杭州和宁波是浙江湾区两个核心城市,只有合为一体发展、加强统筹,才能与杭州湾北岸上海相应,共同助力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敖丽红告诉我们。
陈宪也认为,环杭州湾湾区经济确实不能局限在行政边界中考量。
“未来城市间会慢慢淡化行政概念,以大城市为中心,用基础设施、产业链形成一个一个都市圈,它们之间也会形成交集。”
实际上,浙江正在谋划构建“2个三角形”高速高铁双回路,实现环杭州湾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这个三角形连接的正是杭州、宁波、上海三个极点。
第一个是高速公路的交通圈,即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超级智慧公路。
第二个是高铁的交通圈,即杭甬城际铁路—沪嘉甬跨海铁路—沪乍杭铁路。
协同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杭州与宁波的协同,自然是好事一桩。那么,当下进度如何?
目前交通上,浙江费得心思不少,将首条智慧高速放在杭绍甬之间——即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它沿着杭州湾南岸建设,串联起杭州钱塘新区、绍兴滨海新区、宁波前湾新区。据了解,这条公路有望于2022年亚运会前通车。开通后将实现杭甬开车一小时通达。
此外,产业布局方面的一体化也备受关注。不少人认为杭州与宁波之间具有错位分工的基础。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曾指出,
在过去的五到十年,杭州努力打造成为以“互联网+”为重头、以信息经济、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前沿地带;而宁波则是以智能制造、智能经济为代表。
所以某种程度来说,杭州更多表现为软性经济,宁波则为硬性经济。
不过,据近期新闻动态来看,杭州和宁波的产业合作似乎还未摆上明面,倒是杭州与绍兴、绍兴与宁波两两之间的互动更为明显:
去年9月,绍兴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绍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今年4月底“杭州·绍兴周”活动(绍兴深度融杭推介大会)在杭州举行;紧接着,6月下旬“宁波·绍兴周”活动(绍兴开放发展推介大会)又在宁波举办。
尽管“打破行政壁垒、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共识,但想要实现并不简单。杭州和宁波也是你追我赶多年,并且都是万亿级城市,“谁也不服谁”的情况在现实中不能说完全不存在。
但在陈宪看来,“服不服气”的问题其实主要存在于城市之间,对于企业来说,并不在意这一点。
“城市管理者要搞清楚在一体化中需要做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统筹规划、推动公共服务的发展(比如教育、社保)是需要发力的;但在经济方面不适合介入太深。”
同时,“一体化中各个城市之间应该淡化行政层级间的差异,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协同分工。这一点非常重要。”陈宪强调。
文字|朱玫洁
(原标题:《杭州宁波“联手”,浙江打得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