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9 18:1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乐平 唐骏垚
最近,涌金君在杭州各地采访,听到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人士都在谈论一个话题——浙江县(市、区)GDP第一易位。
29日上午开幕的杭州市余杭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透露,2018年全年,余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2.45亿元,增长11.2%。
而最近召开的萧山两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2018年,萧山区(含大江东)预计实现GDP 2110亿元,增长6%左右。在这几年的你追我赶中,余杭实现了“反超”。
浙江县(市、区)GDP之争,我们能读出不少丰富的信息。
低调的第一
一个少为人知的事实是,“浙江第一区”的易位,其实在2017年就已完成“交接”。涌金君查阅《2018年杭州统计年鉴》发现,经最终核定的数据显示,2017年萧山区(含大江东)GDP为2007亿元,余杭区为2034亿元。
这里有一个插曲是,2017年余杭的GDP初步核算时为1695.13亿元,最终核实数为2034.47亿元。对此,余杭区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报告里曾有一段注释——
“因我区2017年GDP从1695.13亿元(初步核算数)调整至2034.47亿元(最终核实数),导致2017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相应从3.16%下调至2.6%,2018年该指标也将相应调低……”
在余杭区采访时,多位政府和企业界人士面对“登顶”之问时,均表达了“需要低调”的意思。
大概有这么三层意思:
一是这样的领先能否持续保持,还得看后续发展;
二是余杭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间不平衡等的短板;
三是萧山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只要成功转型,再次登顶也未可知。
涌金君跟余杭打交道比较多,感觉他们的忧患意识很强。余杭人提到最多的短板就是,区内创新发展呈现“城西最强,东中部略逊一筹”的格局。
当2008年阿里巴巴签约落户余杭时,余杭的GDP仅是萧山的一半多一点;随着阿里巴巴的发展壮大,余杭也开启了“腾飞”模式。而今,在余杭超600亿财政总收入中,阿里巴巴贡献“占了1/3多”。
如何实现全域协调发展,在服务好阿里巴巴的同时,培育引进更多创新主体,应是余杭今后一段时间解决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萧山的转型态势也是有目共睹。借助“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机遇,萧山正在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新动能——信息港小镇、钱江世纪城等产业平台崛起,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科技巨头落户,万向集团、亚太机电等传统企业纷纷转型升级……摆脱“阵痛”后,萧山的发展后劲不可谓不大。
涌金君记得,去年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参加一次论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巫永平曾这样评价萧山:“从一个充满了厂房和车间的地方,变成一个产业、人才、展览、金融等各种资源要素集聚的区域,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原先对于萧山的印象。”
这么看来,余杭的低调是有理由的。
第一的背后
萧山是浙江经济多年的“老大哥”。改革开放以来,从乡镇企业起步,萧山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2009年就实现了GDP破千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调整期,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萧山面临着转型的“阵痛”。而三面环绕杭州主城的余杭,自2008年引入阿里巴巴之后,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勃然而兴,推动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近年一跃而为县域经济“新贵”。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交接”,很容易被简单地解读为“旧经济的落寞,新经济的崛起”。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如果我们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未必。
在特色块状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是浙江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综合实力列第一梯队的萧山、余杭、慈溪、鄞州等,全都开足马力,以不同的方式向着同一目标奔跑。
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区(滨江)、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新昌县,则以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独树一帜。
竞争的激烈程度,在2016年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首次发布“2015年浙江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评价”中可见一斑。
除了滨江区稳坐三大榜单第一外,包括萧山、余杭、西湖、鄞州、慈溪、北仑等区(县、市)竞争极为激烈,在三大榜单中名次也上下浮动。
在涌金君看来,这张榜单也折射了浙江省内区域之间竞争的新图景:各地竞相培育包括信息经济、先进制造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提升。
在这两个做得好的地方,在各种榜单上就遥遥领先。比如,稳坐三大榜单第一的滨江,是浙江近年创新驱动的典型。
浙江各县(区、市)“第一之争”背后,一个大背景是,近年来,浙江这个传统制造业大省(传统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60%)正在迎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正如浙江经济研究者胡宏伟在其新著《东方启动点》中的点评:“当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如何推进与这一形态相适应的‘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便成为必须解决的紧迫命题”,而“浙江是中国经济新动能培育的急先锋”。
不妨关注下滨江——不久前召开的杭州市滨江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透露,高新区(滨江)2018全年预计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50亿元,剔除年中核增因素同比增长11.6%,增速居全省个县市区前列。就在去年,高新区(滨江)GDP刚刚破千亿元。
如果滨江能照着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十年之后,浙江区县经济版图大概又是另一幅模样了。
省域一体化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大湾区”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竞争的格局,正从传统的县域经济迈向以大城市为内核的都市圈经济,省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认为,本质而言,区域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级版,它不仅要求区域内部各成员间有着紧密的经贸、社会、文化交流和人员交往,有着基于大致相同的亲清政商关系,并基本实现了政府规制基础、重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重大平台、工程、项目等规划的协商衔接,还进一步要求有着企业间分工协作体系的广泛建构与生态良好、行业间成文及非成文规则的共同遵守和自律自治、政府和企业对科研创新鼓励及知识产权保护契约精神的普遍流行和全面尊重。
省域经济一体化,首当其冲的,就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目前,我省已经形成北部杭州、东部宁波、南部温州和中部金义四大都市圈,都市圈格局基本形成。
以杭州都市圈为例,近年来区域间融合速度正在加快:萧山区、余杭区与杭州主城区一体化正在加快;富阳、临安先后成为杭州第九区、第十区;衢州和黄山加入,杭州都市圈十余年来首次扩容;杭临、杭富、杭绍、杭海等城际铁路正在加快建设;杭黄铁路刚刚通车,杭州西部四区(县、市)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杭州的辐射范围正随着交通、科技等发展,都逐步扩大。
大杭州时代的来临,给浙江经济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他三大都市圈也动作频频:台州沿海高速近日全线通车,台州融入宁波都市圈更进一步;温州轨道交通S1线刚刚开通运营,温州都市圈迎来首条轨道交通;金义都市区核心区范围近日从原先的金华市区、义乌市扩容增加东阳市、兰溪市、永康市,为都市区能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跨越都市圈的一体化,浙江也在行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就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谋划推进宁波舟山一体化、嘉兴湖州一体化建设……可以预见,今后,浙江省内各城市之间的紧密度将进一步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