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落下帷幕,南麂岛“麂翔”大黄鱼售价数倍于传统近岸浅水养殖同类产品,短短3天就收获了2000余万元订单。
温州南麂岛地处鳌江口外30海里的东海海域,海洋资源丰富,是有名的“贝藻王国”。近年来,南麂镇积极引导岛民“靠海吃海”,大力发展海洋养殖经济和海岛旅游经济,实现了由“生态美”向“产业美”“经济美”的转变,一批新型职业渔民引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靠养殖大黄鱼养出年产值1.6亿元的“黄金”产业。
“黄金”产业的品牌效应
温州南麂岛是大黄鱼的故乡。早在1954年,国务院就将南麂岛定为大黄鱼产卵场保护区。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
2000年开始,平阳县南麂岛开发有限公司在南麂进行大黄鱼深水生态养殖试验。2004年,该公司在南麂岛养殖的生态大黄鱼,经国家环保部门认证中心监测检验,荣获“有机鱼”标志,成为全国首例经认证的海水养殖鱼类有机食品,从此打上了国家级品牌的印记。
据了解,南麂岛生态大黄鱼采取深海网箱养殖新技术,严格执行有机鱼类养殖标准,并制定了从起捕、暂养到加工、销售全过程操作规程,保证了产品的生态品质。南麂岛的生态大黄鱼先后被列入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名品正牌农产品,成为温州知名商标和首批知名商品,经国家质监部门认定为“地理标志注册产品”。
品牌效应助力这条东海“黄金鱼”逐渐打开市场,顺利进入北京、上海、杭州、宁波、嘉兴等地,今后还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科学养殖+互助保险
水质好,生态好,这是人们对南麂岛一以贯之的评价。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南麂岛的渔民们并不敢养太多的黄鱼,只因南麂岛“招风”。每年大小台风经过,会把养殖户辛苦经营的产业在一夜之间全部摧毁,搞不好会倾家荡产。
2012年后,南麂岛黄鱼养殖户们迎来新机遇。那一年,岛上开始推广全新的“超高分子材料渔网”。至此,渔民开始从传统养鱼模式转向科技养鱼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黄鱼的存活率,还有效提升了渔网抗击风浪的能力。
为进一步消除渔民养鱼的后顾之忧,2013年,南麂岛成为浙江首批“渔业互助保险”试点之一,渔民只需要支付30%的参保金,剩余70%由财政补贴。就在保险落实后的第3天,台风“菲特”来袭,摧毁了不少养殖设备。很多养殖户在第一时间就收到了保险赔偿,让“损失惨重”的他们有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2017年,南麂岛大黄鱼协会成立。做强做大南麂大黄鱼品牌,探索新的渔民组合模式,增强抗击风险能力,在协会的组织引领下,渔民们更加信心十足。
向深远海要空间
这几年,南麂岛大黄鱼产量节节攀升,经济效益蒸蒸日上。2015年产量1008吨,产值0.84亿元;2016年产量1333吨,产值1.11亿元;到了2017年,产量达到1911吨,产值直接攀升到1.6亿元。
渔民们富裕了,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他们更加注重生态附加值。旅游业曾经在南麂岛上红极一时,很多游客不仅冲着岛上的自然风光而来,更多是想尝鲜大黄鱼。渔民们看准商机,不仅搞起大黄鱼养殖、开渔家乐、办民宿,还购置了专供游客垂钓的海钓船,有的渔民年收入可达百万元。
为了做大产业,养殖户们投入更大的成本,向深远海要空间,兴起了深水网箱养殖。作为一种新型养殖方式,深水网箱养殖不仅能保护近海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还可以有效提高养殖鱼类的品质,防治病害。今年6月,温州平阳县顺利完成2016年度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建设项目,新增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89个,新增养殖水体20万立方米。
保护生态成为自觉行动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会有发展未来。在南麂岛,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岛上的渔民们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垃圾,都会顺手捞到渔船上带回,久而久之已养成习惯。
为了保持生态和环境优势,岛上居民摒弃了过去以柴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建起了风电、太阳能等微电网工程。30余名渔民还自发成立了海洋保护协会,为海洋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片蓝色海,养出好黄鱼。碧海蓝天中,深水网箱连缀成片,借助南麂特殊海洋生态圈,这条东海“黄金鱼”游出了自己的品质,成为享誉市场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