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谋金融强省 浙江多路大咖研讨 “金改”20年创新与短板
本报记者 包慧 杭州报道
6月28日,浙江多个金融系统的大咖们汇聚浙江大学,一起研讨浙江20年以来的金融改革情况。
在这个由浙江金融办、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等联合主办、主题为金融创新与区域发展高峰论坛上,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高屹透露,截止到今年5月末,浙江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18家,总市值达到8.6万亿元。其中境内上市公司424家,数据位居全国第二。
去年,浙江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417.3亿元,增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3330亿元,新增贷款8429亿元,均居全国第三位,创下近五年的最高。
浙江的区域金融改革创新非常活跃,浙江省获国务院和一行两会批准的“金融改革试点项目”8个。其中包括温州综合金改、台州小微金改,宁波保险综合改革,湖州衢州的绿色金融改革和丽水的农村金改,义乌的国际贸易金改等等。还有一批省委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改革的层级、数量、质量、广度、深度都在全国处于前列,积累了不少金融改革的浙江经验。
高屹表示,近年来浙江的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不少新特点,特别是在私募股权、创业投资、金融科技、并购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政保合作和金融的国际化以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等方面领先或者部分领先全国的发展。
“金融与经济是孪生兄弟”
在当日下午的一场主题为“浙江金融改革历史回顾与发展”研讨会上,浙江省金融办副主任盛益军说,2012年之前,浙江的经济和金融更多是良性互动,“那时候有一句话,来一家赚一家,我记得有一家机构来了杭州不到半年,赚钱效应就出来了。”
盛益军表示,经济和金融是孪生兄弟,经济好的时候金融好,经济稳的时候金融也稳。金融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不能凌驾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一段时间,金融是受到很大的压力和质疑的。“这两年我们也吃了一些苦头,资金拿的比较容易,所以过度融资,过度对外扩张,短贷长用,造成了一些风险。”
浙江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浙商系”的地方金融机构也已经打下了基础,包括浙商银行、浙商证券(8.400, 0.13, 1.57%)、浙商保险等等。
盛益军称,“有没有浙商银行还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大的风险处置过程中,自己本土的银行所起的作用完全不一样,比如今年盾安的风险出来以后,浙商银行就发挥了作用。”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虞群娥表示,浙江金融强省规划已经出来了,但是还需要落地,光有规划还不够,需要有政府引导的金融项目。比如一些金融小镇、创新基地是空架子,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此外,产业升级不是浙江的民营经济自己能搞定的,还是需要从全省的角度来协调考虑。
去杠杆需要发展资本市场
在当日上午的金融创新与区域发展高峰论坛上,浙商证券董事长吴承根表示,今年重要的任务是去杠杆,积极的去杠杆需要创造核心资本,发展股市,包括私募、创投、新三板等等。而消极的去杠杆是简单把债压下来。资金进入股市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展股市创造核心资本的过程中才能解决去杠杆的问题。“我们到浙江各地市县去的话,当地政府发展资本市场股权债券方面,我的感觉就像80年代的时候引进外商投资企业的热情。”
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的董事长蒋潇华表示,这两年他到浙江股交中心之后做了两件事:首先是配合证监会清理整顿,处置风险。第二增资。一方面既符合证监会的监管规定,另外发挥股权中心的资本市场功能,为浙江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创新进行服务。
蒋潇华称,“我到股权中心觉得很难干,没有模式,步履艰难,没有财政支持。作为市场是为券商、为投资机构为银行服务,但是这个市场缺少产品。”
蒋潇华还表示,以前股交中心做交易,现在的股权中心是为企业做服务,转变交易模式。首先要围绕凤凰计划为实体经济服务打造515工程,未来挂牌企业5000家,股份公司1000家,上市并购新三板挂牌50家。通过该目标实现把股权中心架构连接海内外证券交易市场的桥梁,区域股票中心只能作为桥梁,把合格企业送到香港交易所、海外交易所使之成为更好的企业。风险的防范基础还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