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外开放浙江潮: 从开放大省到开放强省的新方法论
本报记者 王尔德 杭州报道
导读
浙江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将全面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提供更多的浙江经验。
在新一轮的全面对外开放热潮中,GDP排名全国第四的浙江引人关注。
在5月9日举行的浙江省对外开放大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示,“浙江将继续不断降低企业办事全流程的时间和费用,加快建成最优省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让外资‘准入之门’更加宽敞、开办企业更加便利、同等享受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成果。各地各部门要加快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做好杭州、衢州国家营商环境试评价工作,以评价促进营商环境优化。”
车俊提出,要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最大使命、最大机遇和最大平台,充分发挥战略交汇、全球大港等优势,全面提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参与度、连接度和影响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从2017年以来,浙江省围绕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对外开放强省已经制定了一套体系化的对方开放政策体系。
对此,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从全国来看,在海南和粤港澳大湾区之外,浙江在对外开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这么密集地集中出台体系化的对外开放新政,在全国尚属首例。
“浙江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将全面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提供更多的浙江经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资料显示,2017年,浙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5.2万亿元,相当于世界第18位土耳其;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32年和16年居全国省区第一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6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开放大省到开放强省
浙江的对外开放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今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15周年。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系统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即“八八战略”,其中第二条便是“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2004年3月19日,浙江省第一次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随后浙江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努力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开放大省”的跨越。
十五年之后,浙江已经基本实现了建成“开放大省”的目标。2017年,浙江实现进出口总值2.56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位,货物贸易出口居全国第三位,出口占全国的份额达到12.7%;引进外资居全国第五位,占全国比重为8.4%;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居全国第三位,达到83.1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占了全国的15%,投资额占全国的5.7%。
不过,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员秦诗立认为,虽然浙江在出口贸易、境外投资、国际经贸合作与网络建构、境外浙商经济培育发展等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浙江对外开放发展“大而不强”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缺少大且强的外贸领军企业,真正有国际话语权的主打产品、拳头品牌并不多,市场话语权及国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仍偏弱;进口商品主要为铁矿石、原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有助于浙江制造升级换代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进口仍然偏少;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但占外贸总额比重尚不足1%,未从外贸亮点转变为增长点;服务贸易中高技术和附加值含量的行业发展还有待增强;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杭州宁波嘉兴三市,不均衡现象突出;浙江企业境外投资与浙江经济升级互促的密切度、协调度还有待增强等。
为此,车俊提出,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坚定战略自信,推进开放强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这意味着浙江未来要实现从开放大省向开放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对此,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经济师朱李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开放强省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奋斗目标。作为全国领先的开放型经济发达省份,浙江应在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走在前列,在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充分优化,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创新,按照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总体部署优化省域开放布局。
车俊提出,希望在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物流枢纽、国际科创产业合作高地、新型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和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全面建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
发布体系化开放新政
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1+1+5”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并将推出10项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第一个“1”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于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纲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意见》,这是浙江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个“1”是《浙江省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这是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这份文件提出,到2022年,货物贸易出口保持全国份额12.5%以上,跨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出口额达到1000亿元,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12.5亿吨/年,全省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400万标箱/年,海上国际航线达到250条;国际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5年累计对外投资力争500亿美元,累计实现引进外资1000亿美元;省级以上境外经贸合作区力争达到10家,省内国际产业合作园达到25家。
根据浙江省的战略部署,在对外开放的布局上,对内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为主体,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大都市、世界级的现代化大湾区、全方位联通世界的大通道以及面向国际社会的“两山”实践成果重要窗口。
对外的总体布局,则以打造“一带一路”枢纽为重点,努力形成以“一区(自贸试验区)、一港(国际枢纽港)、一网(数字贸易网)、一站(境外系列站)、一园(国际合作园)、一桥(民心联通桥)”为框架的“一带一路”总体格局,并且积极推动宁波创建国家级“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
所谓“5”就是促进外资增长、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全球精准合作、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加强境外安全保障等五个配套政策。
目前,在5个配套政策中,前面3个配套政策已经制定并对外发布,后面2个文件尚未对外发布。
多位受访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在5月9日浙江省对外开放大会之前,浙江省2017年2月和11月发布的《加快培育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和《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两个文件,同样属于浙江省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政策内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浙江省在对外开放领域提出了覆盖外资、外贸、企业项目对接和走出去、“一带一路”专门人才和全球高端人才招揽以及境外安全保障的体系化的对外开放政策框架,其中某些政策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深化和修正。
在政策体系之外,浙江还将提出10项重大举措,包括大手笔谋划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先人一步打造以数字贸易为标志的新型贸易中心;下大力气把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为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以更大创新力度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和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打造宁波舟山国际枢纽港和“义新欧”班列统一品牌;加快培育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充分发挥世界浙商作用,打造各具特色的“华商之窗”;精心打造一批国际人文交流平台;下决心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四大特色和挑战
在全国各地的新一轮对外开放热潮中,浙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色?
第一,浙江提出的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构想中,浙江的海陆联运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优势。
“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宁波舟山港和从义乌出发的中欧班列二者的结合,可以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地衔接起来,打造‘一带一路’的大通道枢纽。”陈耀分析。
“浙江省提出的义甬舟大通道建设,把义新欧延伸到了海上,这样真正把陆上、海上两个丝路融会贯通了。”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根据浙江规划,未来把“义新欧”班列打造成全省统一的中欧班列品牌,推动物流通道和贸易通道双拓宽,到2020年双向开行每天1列,力争全年1000列,成为我国运营效益最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中欧班列。
第二,在浙江的5个配套政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外资政策。
截至2017年,已有17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浙江落户,累计设立的外资企业数已经达到61080家,累计涉及的外资已经达到1941.3亿美元。
不过,“在吸引高质量外资方面,和广东、江苏相比,浙江还存在明显的短板,无论是利用外资的总额还是引进来的大型跨国企业数量都相对较少。”赵晋平分析。
在霍建国看来,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是落实中央政府既定的政策和授权,地方可以发挥的政策空间比较有限,主要体现在改善营商环境上。
实际上,浙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浙江省政府提出,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让外资“准入之门”更加宽敞、开办企业更加便利,同等享受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成果。
车俊强调,要加快形成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严格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严格兑现向投资者及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
第三,浙江的新经济优势在对外开放中进一步释放,打造“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为此,浙江计划争取设立中国(义乌)跨境电商综试区,形成与杭州、宁波综试区的联动和互补优势,合力建设全球电子商务核心功能区和“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战略门户;鼓励和支持阿里巴巴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全球化布局,推动平台秘书处落户杭州,建设杭州电子世界贸易平台试验区。
兰建平透露,浙江省目前正在制定数字经济发展一号工程,将着力打造“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对外开放十分重要的举措。
第四,浙江在全国出台了首个省级政府层面的民营跨国企业培育计划。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其民营企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需要在此前‘走出去’的基础上登堂入室,在政府的助力下更上一层楼。”陈耀分析。
为此,浙江省提出,到2019年,推动一批民营跨国企业进入商务部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100强、国际承包商(ENR)250强或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力争培育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总部设在浙江、国际形象良好、海外布局业内领先、跨国经营指数较高的本土民营跨国公司20家。
霍建国认为,浙江的民营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赶不上广东,在海外拓展、市场布局和风险防范上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过,除了上述四大特色,浙江的新一轮对外开放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赵晋平提出,在国家明确的“一带一路”的两个核心区(新疆和福建)之外,浙江提出的“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该怎么定位和解读?更准确地说,因为浙江主要是“一带一路”上的通道枢纽。
“浙江经济发展过去主要依靠县域经济驱动,下一步如何顺利升级到依靠大都市区经济驱动,在杭州、宁波、温州和金义四大都市区实现高质量要素积聚,吸引更多的全球高端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朱李鸣指出。
赵晋平认为,浙江就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而民营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下一步需要提高对大型外资企业和中央企业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浙江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路径已经明晰,关键在于各个部门和市县如何落实,执行层面官员的意识和能力能否跟得上,也是一个值得跟踪的重要问题。”霍建国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