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碧水青波闪耀“珠光宝气” 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升级记
当地的珍珠养殖自动化系统。 钱晨菲 摄
中新网诸暨5月11日电(王逸飞 钱晨菲)从黑水满池、臭气熏天,到如今的弯弯碧波,浙江诸暨山下湖镇的珍珠养殖基地记录着当地产业升级与治水努力所带来的一路变化。
山下湖镇被誉为“中国珍珠之乡”,是中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贸易中心,全镇90%的居民都从事珍珠养殖或加工相关工作。大面积的珍珠传统养殖在给山下湖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曾使该地陷入“成长的烦恼”。
“过去,养殖户通过往水里投放鸡粪、鸭粪等,以达到繁殖藻类供河蚌食用的目的,相应产生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对生态造成了严重污染。”该镇副镇长祝新军说,珍珠产业是山下湖镇几万人的生计,但“珠光宝气”的同时也要“碧水青波”。
为此,2017年3月,浙江诸暨实施了史上最严厉的“禁养令”,关停了一大批养殖地,当地这一延续了40多年的支柱性产业,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就在许多养殖户一筹莫展的时候,浙江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滴灌”养殖技术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给河蚌投喂藻类、牛奶、豆浆以及各种微量元素,通过管网系统做到精准投喂,投喂物与水体零接触。”在其养殖基地的信息车间,企业总经理郭伟锋向记者演示着“滴管”养殖技术。通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这家企业已实现“机器换人”的自动化养殖模式,只需修改数据参数,便可精准控制投喂时间和投喂量。
当地的珍珠养殖自动化系统。 钱晨菲 摄
在“滴管”养殖技术的支持下,山下湖镇的河蚌养殖面貌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集约化养殖使亩产达到8000只,超传统养殖8倍密度,养殖河蚌还成为当地治水的新方式。
“我们要还河蚌一个清白,河蚌不仅没有污染水体,还能起到净化作用。”郭伟锋说,“河蚌能过滤2000目的粒子,一只河蚌一天能滤水40L,若每天只投喂河蚌所需食物的50%,可达到一亩水面投放8000台小型净水器的治水能力。”
新技术带动下,山下湖镇的其他养殖户也开始了河蚌养殖的转型升级。
据悉,当地共7000亩蚌塘,目前退养2800亩,并设立了9个河蚌养殖示范基,通过集中连片、尾水治理等途径来改善水质。
“传统养殖模式的改变让我们可以在养河蚌的同时养一些名贵的鱼类,实现套养水产品升级。”有近40年养殖河蚌经验的养殖户詹相苗,目前经营着面积303亩的养殖基地。在他看来,虽然治理后河蚌养殖面积在减少,但珍珠的品质、价格不减反升。他直言,“环境才是最大的财富。”
不仅如此,山下湖镇在关停8个破蚌厂后,在当地污水处理厂旁新建了集中破蚌厂,统一处理污水排放。这进一步促进了山下湖镇水质的明显改善,从过去的劣Ⅴ类水变成了Ⅲ类水。
“既要珠光宝气,也要绿水清波。接下来我们还将与高校合作,做到工农结合,将河蚌治水推广出去。”郭伟锋说。(完)
责任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