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2017年,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许许多多难以尽述的便捷,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许多多难以比拟的影响。
嘉兴作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在过去的一年,又经历了怎样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记者春节前从嘉兴市科技局获悉,我市去年紧紧围绕建设“两区一城一走廊”,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力打好科技创新组合拳,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不断完善创新生态链,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新增省级高新园区2个,总数列全省第一;全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1家,列全省第二;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27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70家,均列全省第二……”从嘉兴市科技局局长陈新友口中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去年我市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各项主要科技指标居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踏上了新的起点。
在人社部、科技部近日公布的“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名单上,嘉兴市科技局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市级科技局成功上榜;在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中,嘉兴名列全省第二,实现历史最好成绩。
A 建设“两区一城一走廊”成果显现
毗邻沪杭、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生活愉悦……嘉兴以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比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低廉的商务及生活成本,吸引了无数初创企业者。
伴随嘉兴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迈上新台阶,去年1月,嘉兴在科技创新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上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嘉兴的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是建设“两区一城一走廊”。
“两区”,指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设“省校合作示范区”,提升“政、产、学、研、金、介、用”有机结合的创新发展“嘉兴模式”。
“一城”,指建设“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之城’”,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
“一走廊”,指建设“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深入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
锁定目标,吹响号角,积极行动。去年,嘉兴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方面,建立了高效工作推进机制,梳理了7个方面28大项43小项重点任务及16个重大改革项目,对改革实施方案逐一审核把关、逐一修改完善、逐一批复实施,努力精准聚焦、务求实效。
陈新友说:“科技创新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市科技局紧盯目标,加快推进建立浙沪创新协作机制、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利益联动和反哺机制,全力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改革阶段性成果逐步显现。”
在省校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政、产、学、研、金、介、用”有机结合的创新发展“嘉兴模式”越来越亮眼,全年大力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同济(嘉兴)新产品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嘉兴技术转移中心等相继落户。在建设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之城”上,优化规划布局、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孵化能力、坚持引育并举、强化扶持保障,着力构建“网络化、全覆盖”的孵化体系,形成“多元化、集成式”的孵化模式,打造“专业化、全功能”的孵化机构,建立“国际化、开放性”的孵化机制及营造“生态化、全社会”的孵化环境。
去年,我市出台了“科技企业孵化之城”三年行动方案,抓住我国孵化器建设30周年的机遇,主动对接承办第十六届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年会;全市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5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5家,均列全省第二;全市市级以上众创空间44家,其中国家级10家。
去年7月,嘉兴与杭州、松江共同在禾举办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论坛,并共同发布G60科创走廊建设嘉兴宣言。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将成为环杭州湾北翼创新共同体样板,G60科创走廊嘉兴段的规划已初步明确了“创新要素集聚共享带、创新产业集聚引领带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带”的“三带”功能定位以及覆盖全域的“一廊三核六城”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