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夏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振兴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结合省情实际,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确聚焦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精准发力,下决心打好这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硬仗。
发展之基富民之源
区域经济的发展衍变自有其内在逻辑。在说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之前,十分有必要梳理下浙江工业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浙江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历史阶段,传统制造业始终冲锋在前,一直是拉动浙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时代,浙江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大力发展传统轻纺工业,使得乡镇、农村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开放使得浙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浙江成为全国外贸大省,这其中主导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十一五”至今,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经济主动应对全球市场重大变化,市场化程度高的浙江传统制造业依然直面风雨,砥砺前行,在全省经济复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资源小省发展成为工业大省,浙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制造业的勃发。可以说,浙江经济发展得益于传统制造,它同时奠定了今天浙江工业的基础。尤其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浙江传统制造业积淀了十分厚实的底子。也正是这份厚实的“家底”,为浙江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统制造业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浙江发展之基、富民之源。
如今,传统制造业仍是浙江实体经济的主体,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提供了最大的税收来源,保证了最多的就业岗位,深刻影响着浙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改造提升潜力巨大
谈到传统制造业,有个误区必须澄清,传统并不意味着低端落后。诚然,当前浙江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就此认为传统制造业是夕阳产业,是低端落后产业,要放弃传统制造业,这是陷入认识上的极大误区。
从省情现实考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浙江经济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仍是传统制造业。而且传统制造业经过长期发展,在先进制造水平、市场占有率、产业生态链的完整等方面优势突出,实施改造提升的基础好、潜力大。
尤其近几年浙江打出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为主的转型升级组合拳,使得浙江传统制造业焕发出全新活力。今年上半年,10个传统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1个百分点。我省传统制造业领域孕育出了不少国内外知名的龙头企业和许多“专精特新”的企业,形成了完备有序的产业梯队。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吸油烟机品牌份额占全球市场5.9%,居全球第一。目前,公司是国内厨电行业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新模式认定企业。未来3年,公司将持续投入10亿元,开展新一轮智能制造工厂建设。
可以说,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最现实的抉择。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浙江传统制造业,不是经济发展的包袱,而是实体振兴之基,更是创新转型之本。规模大、占比高、技术成熟的传统制造业是新兴产业的孵化基础,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新兴产业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产业的技术积累、资金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并非平地起高楼。比如,新昌纺机的智能升级,与浙江尤其是绍兴地区纺织印染产业发展关系紧密,近5年来,新昌纺织印染装备产业中已有两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日发纺机、泰坦股份、康立科技等已成为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如今,新昌是浙江省智能纺织印染装备制造基地和浙江省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
当然,在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必须有取有舍。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污染环境、投入产出严重不匹配的“低小散”“脏乱差”企业(作坊),要下决心予以坚决淘汰。通过打破这些阻碍发展的“坛坛罐罐”,为传统制造业的优化提升腾出空间和资源。
转型升级箭在弦上
成就不容置疑,问题也迫在眉睫。当前,浙江传统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阵痛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根据2016年度统计数据测算,全省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用47%的工业用地、73%的能耗、85%的排放、43%的用工,贡献了43%的工业增加值和40%的税收,投入产出效益总体偏低,在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等关键指标上,总体还低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
创新能力总体不足成为制约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我省传统制造业中,除了各行业中的上市公司等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外,研发投入比例普遍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比如,浙江纺织行业规上企业数量庞大,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有3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仅为0.9%,除化工、橡塑2个制造业外,其他8个制造业的占比都低于1%。
当前,传统制造业已成为制约浙江建设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的短板。浙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弯弓已满箭在弦上。
传统动能加快修复
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是浙江巩固扩大传统优势、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所在,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来源,更是浙江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
日前,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力争通过4年努力”,实现“重点传统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全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同时,省政府确定在绍兴市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综合性试点,在绍兴市柯桥区等21个县(市、区)开展分行业省级试点。这是我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的重要抓手,是振兴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行动计划》明确“创新升级、整合优化、强链补链、有序退出”四条基本路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如,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支持企业推进全面创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谋划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关键领域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加快提升新产品产值率、标准话语权和品牌竞争力,支持企业产品创新;做强做大做优市场主体,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打破制约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
政策支持十分给力。根据《行动计划》,2017-2019年,浙江每年将安排18亿元资金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政策,18个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县(市)确保每年用地指标不少于三分之一用于制造业项目,每年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不少于三分之一用于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
时也,势也。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全省各地正积极行动。目前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绍兴市全市域推进整治淘汰“脏乱差”企业,并通过实行最严环保和安全管控,倒逼企业升级。诸暨则以全省首个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引导资本流入实体经济,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长兴通过对行业龙头企业的垂直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进行全面解析,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
这场硬仗,浙江势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