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新区启动建港条件研究;大榭中油燃料油30万吨级油码头工程竣工;工信部正式同意舟山创建海洋电子产业基地……一系列举措预示着我省海洋经济正在悄然发力。
近日,记者从浙江省发改委获悉,今后5年,我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将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再向前“跨出一步”:到2017年,我省海洋产值近9000亿元,沿海将形成海洋产业集群、港口集群、城市集群,并逐渐实现“三群融合”。那该是怎样一幅图景?
浙江沿海将崛起海洋“产业集群”
穿梭的工程车、轰鸣的打桩机、忙碌的工人……即便是“五一”小长假,上海大众宁波项目工地上依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四大车间4幢20多米高的钢结构厂房已拔地而起;今年2月首辆试制车下线后,已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数个100亿元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已入驻,部分已投产,杭州湾“汽车城”呼之欲出。
过去几年,这座滩涂上崛起的杭州湾新区,每一个动作都契合着我省海洋经济示范发展区的战略:以沿海九大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优势产业提升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结合沿海地区的产业基础,推进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落地,形成产业层次高端、产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
详细说就是,继续强化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舟山海洋、温州瓯江口、台湾循环经济、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等沿海9个升级产业集聚区的主要载体和示范作用,有效提升嘉兴滨海产业区、甬北产业区和温州飞鳌产业区等若干滨海产业功能区的补充支撑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批千亿级沿海产业集聚平台、一批五百亿级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一批百亿级涉海企业。”省发改委主任谢力群说。
“一心四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在浙江,“海洋经济”这个概念正在传递着前所未有的“正能量”:到2017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力争接近9000亿元,比去年增长58%,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要达到32%以上。
谢力群说,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向海洋要产值,还要强化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增强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和海洋管理能力,其中包括监测与评估能力逐步提升、标准制度日益健全等。
“此外,还要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有效保护与修复典型海洋和海岛生态系统,并不断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成一批海洋生态保护区和美丽港湾,清洁海域面积力争达到15%以上。”
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一言以蔽之——“一心四区”,即建成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我国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我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我国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与清洁能源示范区。
而舟山群岛新区又是示范区的内核,定位就是要建成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先导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我国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意在打造我国“面向太平洋经济区的桥头堡”。
届时,浙江沿海将形成海洋产业集群、港口集群、城市集群,并逐渐实现“三群融合”。
“六大突破”助力长三角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兴海洋战略,建成了不少硬件设施,但这些项目同质化严重,项目带动力不强,管理也跟不上,发展海洋经济依然存在瓶颈。
而破解困惑的“金钥匙”就是引进抓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在沿海和海岛基础设施、现代海洋产业、海洋科教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每年滚动实施200个左右的大项目,今后五年每年完成涉海大项目投资2000亿元至2500亿元。”谢力群说。
发展经济要依靠科技,但科技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才,谢力群十分看重海洋科教创新,他说:“要重点依托三所涉海综合性大学,依托浙江大学综合实力优势,加快建设浙大海洋学院和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大力发展海洋高科技领域一级学科,培养和输送海洋经济相关领域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力争到2015年,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涉海类本科专业在校生达8000人,在校研究生达3000人。”
此外,专家认为,发展海洋经济还要在海洋产业发展、区域试点示范、海洋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要有新突破。浙江省舟山行政学院副教授、海洋文化研究者王文洪表示,“六大突破”破解了海洋经济发展困局,对构建“浦东研发、苏浙制造、舟山物流”的长三角地区新发展模式有重要作用,该区域成为新的国际经济和产业中心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