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6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夏丹)新出炉的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浙江的GDP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以及投资、消费、出口、企业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浙江经济正走上一条“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质量型增长道路。
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的背后,是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增长新动能正在走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服务业奠定新格局
翻开今年的三季报,服务业数据令人眼前一亮:前三季度,我省服务业增加值16653亿元,同比增长9.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51.7%。
第三产业赶超第二产业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我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做强做优服务业。尤其2014年以来,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年三产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二产。
经过多年发展,服务业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达到60.7%。当前,我省已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格局。
全省服务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今年1月至8月,规上服务业(不包括批零住餐、银证保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0%,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5.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5%,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9.0%。
着眼于未来增长的服务业投资,也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前三季度,第三产业投资14427亿元,同比增长13.7%;新开工项目中,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2.7%,有力支撑全省服务业的可持续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的“风口”。日前,来自绍兴的“老纺织”浙江富润股份有限公司玩起了大数据,以100%股权收购的方式控股互联网新贵杭州泰一指尚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是未来最大的资源,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企业就要顺势而为。”浙江富润董事长赵林中说。
调结构打造新动能
工业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工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在桐庐,因原有企业“亩产”低下,当地政府毅然去低效产能,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引进国内安防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建设桐庐生产基地,引领工业提档升级。
宁可牺牲一时的工业增长速度,也要下决心调整工业结构,已成浙江各地政府的共识。对待符合供给升级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千方百计鼓励发展;对高耗能产业、传统产业,提高门槛,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对落后产能、“脏乱差”“低小散”企业,坚决淘汰关停,毫不手软。
今年1月至9月,全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和效益均高于规上工业,而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于规上工业。此外,落后产能淘汰、“脏乱差”“低小散”整治、“僵尸企业”处置等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支撑全省工业企稳回升的动能出现新变化,以“四新(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和新业态)”为主的新动能日益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七大万亿产业增势强劲。前三季度,规上信息经济核心产业、节能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及信息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有力托起了今年工业增长。前三季度,二者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6%和13.1%,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和1.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截至今年9月底分别达到7905家和25182家,为全省创业创新增添新动力。
前三季度,全省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1.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86.2%;新产品产值率为32.4%,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我省纳入全国新产品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
提档提速加快转型
在看到我省经济整体换挡加速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快、困难较多,“两链”风险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等困难。
当前我省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同时也是各类矛盾集中爆发期。占浙江工业权重大的部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难度较大。传统产业发展承受着成本上涨、订单转移、产能整治等多重挤压,转型升级面临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诸多制约。
即使是目前发展势头看好的新兴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规模尚小,对全省经济带动作用仍然偏弱。同时,新兴产业成长的市场环境还不够健全,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
企业也好,地区也罢,转型升级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今高端制造的样板德国,也经历过多次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的阵痛。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过,正泰转型升级花了10年时间,才有了今天的局面。这其中,还交了不少学费,有时甚至是“九死一生”。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唯有强化定力、坚持打法、持续深化、再出新招,才能迎来转型升级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