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宁波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近年来,宁波市经信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抢抓机遇,锐意创新,有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宏观调控趋紧、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全市工业经济较好地保持了速度与质量相结合、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新时期打造工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推动宁波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宁波积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技术革新和对落后产能的“腾笼换鸟”计划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而打造“智慧城市”则是在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对公共服务的提升,让全市市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工业“六化”发展 奠定创新基础
概括而言,宁波工业发展呈现“六化”趋势,经济总量规模化,产业层次高端化,组织结构梯队化,“宁波制造”品牌化,产业布局集群化,创新能力内生化,这既是宁波工业强市的基础,也是宁波工业优势所在。
2012年宁波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5844亿元,是2005年的2.67倍,年均增长1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962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跨上3000亿新台阶,达到3170亿元,年均增长15.8%,占全市GDP的49%,工业总量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目前,宁波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重要制造业中心和全国的工业大市,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从贡献率来看,2006年-2012年,工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0.3%;对税收的平均贡献率为48.7%;对就业的平均贡献率为52.6%。在工业经济总量不断突破的同时,发展质量持续向好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万元/人 年,年均增长17.9%,宁波经济总量实现规模化。
宁波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传统产业比重逐步下降。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8%,比200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现代临港重化工业产值达到8543亿元,年均增长22.3%,占规上工业比重71.4%;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434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17.9%增至28.7%,其中,与智慧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信息和软件产业发展尤为迅速,近几年产值年均增幅近40%,去年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高达179亿元,宁波产业层次进入高端化。
随着“十百千万”企业梯队工程深入推进,宁波企业组织规模日益壮大,涌现了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及一批“高、专、精、尖”的行业小巨人。
截止去年底,宁波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销售规模达1.96亿元,是2005年的3.5倍;销售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6家、超十亿元136家、超亿元1712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13家、77家、1016家;上市工业企业达到32家,拟上市企业36家,在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宁波企业组织结构呈现梯队化。
近年来,宁波比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区域特色鲜明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 品牌经济→品牌都市”的品牌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宁波市已三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成功培育303件“中国驰名商标”、6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国家级品牌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名牌产品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37%;
另有209种工业产品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甲,其中135种产品居同行业首位,并先后荣膺“中国工程塑料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等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宁波制造”迈向品牌化。
随着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平台相继建成,全宁波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和产业功能区加速集聚集群发展,日益成为支撑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宁波高新区、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园区、梅山保税港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和产业功能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超六成。
块状特色经济不断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显著改善。全市现有产值上亿元以上块状经济140多个,占全省块状经济产值总量的28%,居全省第一位;全省14个工业产值超300亿元区块中,宁波占了7个;服装、家电、节能灯具、军民结合等4个块状特色产业成功转型升级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宁波产业布局构架集群化。
目前,全宁波市现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16家、高新技术企业757家,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去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59175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是2005年的14.8倍,年均增长47.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65件,是2005年的13.2倍,年均增长44.6%;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798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2%,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宁波创新能力正在内生化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技术改造
总体来说,宁波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形势良好,2012年宁波全市完成工业投资817.2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4.3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入增长较快,1-12月宁波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63.5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同比增长19.6%,增幅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9%。
宁波市多数行业投资回升,结构调整加快。2012年宁波制造业完成投资729.9亿元,同比增长20.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31个二级行业中,投资实现正增长有21个,占总数68%;其中,17个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
有两个行业投资超百亿:汽车制造业完成投资113.1亿元,同比增长94.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投资110.4亿元,同比增长24.8%。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投资67.1亿元、36亿元,同比增长7.3%和33.2%。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引领宁波市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去年宁波国有、民间投资稳步增长。2012年宁波市民间资本完成投资485.6亿元,同比增长19.1%,占全市工业投资的59.4%,是我市工业投资的主力军;国有控股完成投资135.2亿元,增长41.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16.5%。2012年以来,宁波市国有投资、民间资本稳步增长,社会投资信心有所回升。
宁波各区域相比,重点地区投资增长明显。2012年各县(市)、区工业完成情况如表所示。慈溪市完成工业投资178.6亿元,投资总额位居全宁波市第一位;投资增速为35.4%。北仑、余姚、鄞州完成工业投资居二到四位,分别为147.2亿元、128亿元、125.1亿元,投资均超百亿。大榭开发区由于宁波万华二期技改等重大项目开工,工业投资出现大幅增长,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同比增长148.3%,增速位居第一。
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腾笼换鸟”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宁波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去年以来,宁波市成立了经信委、国土、环保等25个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全力推进“腾笼换鸟”。统计显示,去年全市盘活的存量土地量、腾出的用能空间量和四项污染物排放削减数据,都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淘汰落后产能是“腾笼换鸟”的重点和难点。去年全市568家企业淘汰了落后产能,其中关停淘汰64家企业,淘汰S7变压器2560台,全面完成8个重点区域整治提升计划,共计节能42.8万吨标煤。去年累计征收差别电价6296万元,46家不锈钢企业实施关停、淘汰或转型,累计淘汰不锈钢落后产能103.1万吨,年可节能23.4万吨标煤。
为了控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宁波市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去年全市否决了150多个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对43个市级工业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与审查,这些项目的万元增加值能耗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了124家单位能源监察,监察结果显示,全部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均符合国家和浙江省已颁布实施的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要求。
3月19日,宁波市正式出台2013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方案,今年将重点整治提升14个重污染、高能耗比较集中的区域,计划腾出用能空间30万吨标煤,盘活存量土地6160亩。通过“腾笼换鸟”,为宁波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力推进信息化 促进企业融合发展
宁波市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快速,市县两级政府设立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信息技术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政府通过抓好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抓好各级培训、抓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抓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抓“两化融合”研究、抓典型示范、抓协会工作信息化、抓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普及,促进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两化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宁波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表明:宁波雄厚的工业经济水平已为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宁波完善的信息基础和配套设施已为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宁波工业企业已普遍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推动企业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全市90%以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应用供应链管理(SCM)、生产过程管理(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MPS)等信息化管理技术,部分企业研发并应用具有自主品牌的工业信息化应用产品。先进控制技术在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全市已有25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宁波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实现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打造“智慧城市” 造福宁波市民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全面提升城市社会化管理水平的城市。宁波市党政领导深知,要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进行“顶层设计”,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他们根据本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体系架构、智慧应用领域工程和建设运行保障,并对宁波市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认真分析谋划,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将其与系统设计、架构设计和制度设计相结合,使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使其成为引领宁波市发展的行动纲领。
“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涉及到许多方面。在智慧健康高层论坛上,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向大家介绍了被称为“35212工程”的宁波卫生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它指的是基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这三级平台,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综合管理这五大业务系统入手,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和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两大资源数据库以及一个卫生的专网,同时建立信息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
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利民、便民为目的、高层次的管理目标,只有发展到真正以民为本、利民为先的程度,这个城市才能算是真正充分发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