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盐校企合作项目已半数实现产业化
随着浙江省海盐县“415”工业战略的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蓬勃,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但面对经济新常态,不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遭遇到“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开发技术供给渠道、提升创新能力显得更为迫切。
为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以来,海盐县启动了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计划,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来海盐县转化。近日,记者从县科技局了解到,海盐县对现有的8家“1+X”技术转移工作站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还选出了一名年度优秀科技大使。
据了解,2013年以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江南大学等已先后来海盐建立“1+X”技术转移工作站,每个工作站派驻一名科技大使负责产学研合作协调联络工作。“所谓‘1+X’,‘1’指的是县科技局,‘X’则可能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高科技企业等,海盐县为科技大使做好服务,并通过部门做好协调,通过工作站这个桥梁,能有效发挥高校院所人才汇集、知识技术密集、信息资源快速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8家技术转移工作站成效如何?通过县科技局,海盐县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需求,组织了多次产学研对接活动,在企业实施科技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转移工作站和科技大使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院所则通过搭建技术转移工作站这一平台,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让科研成果在海盐这片创新热土上转化为生产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活力,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记者了解到,自“1+X”技术转移工作站建立以来,每年通过技术转移站的“牵线项目”大大提高,其中半数以上已经产生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化。仅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就与海盐县多家企业建有科技合作往来,对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瓶颈攻关、科研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海盐县有享受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47家,建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7家,每年省级新产品开发逾200项。
在传统思维中,科技创新一直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科技成果在产业化方面存在脱节,而“1+X”技术转移工作站正是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之一,能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从而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
今年7月,海盐县召开了首届科技人才大会,在未来3年里,海盐县目标引育高层次人才1000名,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1+X”技术转移工作站作为联系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的“桥梁”,将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