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切换
新闻
地方传统小吃华丽转身 宁海麦饼迈向产业化
2016
08/03
16:21

如果这些天你在天一广场附近闲逛,累了想找个地方坐坐,打开美团的小吃菜单,首先跳出来的是一家名为“家乡故事”的餐饮店。开业才4个月,这家主打宁海麦饼的小店已赢得了超高人气,屡次在朋友圈被刷爆。

一代代宁海人吃着麦饼长大。飘着清香的麦饼,生于斯长于斯的方孝孺吃过,柔石吃过,路过的徐霞客也吃过。麦饼,曾是宁海人充饥的食物,是宁海人的乡愁记忆。

宁海麦饼正迎来新的机遇,风味独特、绿色营养的宁海麦饼,正走出大山、走出宁海,走向品牌化、产业化,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企业开疆辟土,节庆推波助澜,政府运筹搭台,宁海麦饼的精彩故事,才拉开大幕……

街边小吃讲着“家乡故事”进军大都市

“家乡故事”位于天一广场,早上一开门就开始人来人往。店面虽不大,但装修雅致、整洁亮堂,店内挂着宁海风光画,颜值颇高。

这里不仅有虾皮、海苔等传统口味的麦饼,也有土豆泥、南瓜丝等创新口味的麦饼,店里还经营豆腐、香干、手工面等宁海风味美食。

“海苔味的麦饼是海苔和饼皮的天合之作”“极力推荐家乡故事,有一种家的感觉”“麦饼好吃到哭”……在大众点评网上,网友把溢美之词毫不吝啬地给了这家店。

该店的创办人周方豪是土生土长的宁海人,喜欢麦饼传统、纯粹的味道。“把家乡的美食推荐出去,把麦饼打造成家乡的名片,一直是我的愿望。”在他看来,进驻天一商圈虽然成本高,但这里代表宁波城市的形象与高度,人流量大,是塑造宁海麦饼品牌一个良好的平台与窗口。

开业短短两个月,“家乡故事”就实现了盈利,目前每天光顾的消费者在500人次以上,这让餐饮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开业以来营业额稳步上升,股东催着我开连锁店,风投也打电话来,希望加入我们的事业。”

周方豪是成功的企业家,公司的产品在意大利处于垄断地位,在南美市场也占有很高的份额。擅长标准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的他,将工业企业的管理思想移植到“家乡故事”上。但他说,美食是有温度和情感的,在保证原材料质量和产品规格的基础上,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必须保持原汁原味。“家乡故事”的原料大多来自宁海,制作麦饼的阿姨也都是从岔路桑洲等地请来的。

“家乡故事”的消费者,一部分是来寻找家乡味道的宁海人,更多的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都市白领。“这证明宁海麦饼绝不只是宁海人的麦饼,口味的适应性和接受度,已经得到了市场检验。”周方豪说。

目前,“家乡故事”正紧锣密鼓地制定各种标准化流程,完善工艺标准和制作要求,准备踏上门店的“复制”之路。

今年,周方豪计划在市区开出3-5家连锁店,到明年年底在市区开出15家连锁店。而他的视线,早已跳出宁波。“我们9个股东出资2000万元成立浙江家乡故事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为了做一番大事业。蹲下来才能跳得更高,目前的事就是把基础打扎实。小产品也要高品质,唯有如此,才能基业长青。品质、服务和卫生,是‘家乡故事’最关注的。”在周方豪眼里,麦饼的“家乡故事”,精彩章节远未到来。

美食盛会上“受到热捧” 演绎大狂欢

“想不到麦饼节来了那么多游客,原先准备的20公斤面粉不到半天就用完了。”说起6月9日在大红树格桑花基地举办的桑洲麦饼文化节,里山季村的季大妈仍兴奋不已。

“堵堵堵!宁海首届桑洲麦饼节太疯狂!据说能到现场的都是牛人”,网络媒体这样形容麦饼节的盛况。浩浩荡荡的食客从四面八方涌来,只为赶这场舌尖上的盛宴。沿路一字排开的45家麦饼摊既赚足了人气,更赚足了“银子”,平均每家收入2000元左右。

桑洲镇举办的首届宁海·桑洲麦饼文化节,不仅让游客尝到了11种极具桑洲特色的麦饼,还展示了麦饼、米筒、青汤包和红米麻糍等桑洲特色美食的制作方式。市派农指员赵明全程参与了麦饼节的策划和组织,他说,“最初动议麦饼节的时候,只是作为格桑花观赏期的一个配套活动。一不留神成了主角,宁海麦饼实在太有号召力了。”

“以前只吃过肉麦饼、海苔和虾皮麦饼,这次在桑洲居然吃到了花香麦饼,非常有创意。”市民周先生带着家人早上8时就驾车出发,但因为人实在太多,到了大红树足足开了两个小时。“虽然人多路堵,但能吃到正宗的桑洲麦饼还是非常值得的。”

“麦饼是家里每天都吃的东西,以前从来没想过卖饼能赚钱,这次镇里举办麦饼节,让我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下章村的敬冬花说。麦饼节当天,她卖麦饼、绿豆汤、烤土豆就净赚2000多元。

超旺的人气让周边的农家乐和饭店一位难求,同时带动了桑洲大豆、红米等农产品的销售,当天累计销售农副产品近30万元。

初随格桑舞,又闻麦饼香。琴茶盼知己,桑洲留远客。

“游客因为桑洲的美景知道了麦饼,通过麦饼节的举办,又进一步提升了桑洲旅游的知名度。美景美食,进入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阶段。”桑洲镇党委书记陈云苍说。

麦饼节让沉寂的小山村沸腾了,让周边村民尝到了甜头,也引起了陈云苍的思索:如何把麦饼这篇文章做深做透,通过节庆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高的知名度,真正让麦饼从农家灶台走上产业化道路?

陈云苍介绍,镇里将联合桑洲成人学校,不定期组织妇女学习麦饼制作技术,在保留传统口味的基础上,研发适合现代人口味的麦饼。

“我们已经开发了20多个口味的麦饼,更适合现代人多样化的选择。随着‘农家乐’、民宿的增多,农副产品抱团经营、旅游资源开发等不断深入,桑洲将利用有利时机,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线上线下销售,鼓励农户走出家门口,做大麦饼产业。”陈云苍信心满满。

地方美食吹响“冲锋号角”打造大产业

一辆小三轮,一个煤炉子,在宁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麦饼摊是当地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小而散的经营现状是宁海麦饼产业的真实写照,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这让麦饼产业一直与“低档次”“路边摊”等词汇紧紧联系在一起。

怎样把麦饼产业做大做强,让宁海味道香飘全国,成为宁海县对外形象的“新名片”、富民增收的“新产业”?

除了节庆造势、企业发力,宁海县委、县政府也非常重视麦饼产业的发展。今年年初以来,宁海政府部门动作频频。

5月,宁海组成考察团赴缙云调研缙云烧饼,为做大麦饼产业“取经”。通过学习考察,考察团成员感到,缙云县以烧饼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传统小吃品牌化建设,把路边摊做成品牌店,把“小烧饼”做成“大产业”,开拓了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具有“类似基因”的宁海麦饼,具有不错的产业前景。

今年端午节,宁海县委主要负责人来到天一广场,在“家乡故事”吆喝麦饼,向宁波市民推介这一宁海地方传统小吃。

近日,宁海面向全国征集具有宁海地域特色的麦饼品牌LOGO,准备统一运用到麦饼门店和摊点。

宁海县正着手准备成立宁海麦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麦饼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途径,并通过麦饼带动宁海形象宣传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制定一系列政策,对麦饼产业进行扶持,对相关创业人员给予一定补贴。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麦饼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围绕宁海麦饼就业创业。并以麦饼为龙头,带动全县农副产品的销售,为农户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县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宁海准备通过加强麦饼师傅培训、组建麦饼行业协会、开展摊点提升行动、建立原料供应基地、探索发展直供配送等措施,将麦饼做成大品牌、大产业。此外,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扶持在各类城市中心地段、商业街区、地标建筑等区域开设示范门店,对在一、二线城市开设宁海麦饼示范门店的,给予一定补助。

宁海县农办主任田启仲说,“宁海麦饼是宁海地方特色小吃的代表,是‘乡愁’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深入挖掘整理宁海麦饼文化的基础上,把宁海麦饼与乡村旅游、土特名产、休闲养生等有机结合,以宁海麦饼示范门店为窗口,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宁海知名度,展现最美宁海形象。”

宁海麦饼

宁海麦饼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初期,在桑洲、前童、岔路、黄坛等乡镇都有分布。虽做法雷同,但风味各异,在宁海被统称为“上路麦饼”。麦饼的馅有多种,想吃甜的可以放芝麻海苔,想吃咸的可以放鸡蛋、虾皮、苔菜、豆腐、瘦肉、香干等等。馅料丰富的麦饼有半斤多重,一咬一大口,嚼劲十足。宁海的本土餐馆、小吃店等以特色麦饼招揽顾客,广受欢迎。

以前,每年夏天麦收后,宁海家家做麦饼当中饭;男人出远门,妻子、母亲也要做麦饼,可在半路上充饥。据史料记载,徐霞客于宁海开游,从宁海出西门三十里,夜宿梁皇驿,以麦饼做干粮,对香气浓郁的宁海麦饼赞不绝口。传统麦饼和徐霞客出游挂上了钩,因此也被称为“霞客饼”。

(何峰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