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东部GDP占全国比重开始上升。根据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数据,2015年,东部GDP占全国57.8%,比2014年上升0.2个百分点。这是东部GDP占全国比重,持续9年下降之后的首次回升。
当全世界经济几乎都在向沿海集聚时,中国经济却于2003年开始向中西部集聚。至2014年,东部包括京津沪的12省份GDP合计占全国比重,下降至57.6%,比2002年降低3.9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4.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迅猛的一轮增长。2003至2010年,全国GDP年均增速高达11.1%。随着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9.5%,回落至2015年的6.9%,中西部增长大幅放慢,东部增长开始相对性加快。
一些人士认为,东部发展加快主要是政策所致。这恐怕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财税优惠,广东省早先或许得益较多,而浙江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缴比例一直较高。其实最根本的政策,是放手让民间创业,这是普惠政策,仅在于东部更具优势。
东部发展加快是市场经济之必然。中央1985年提出“要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1990年调整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东部经济并未受影响,继续向前飞驰,直到2003年才开始放慢。
这一次东部放慢和中西部加快,主要也是由于要素配置大幅向中西部倾斜所致。2003年至2013年,中西部国有建设用地年均增长17.8%,东部年均增长7.7%。中西部政府债截至2013年6月,合计8.9万亿元,占全国51.2%,比其GDP占全国比重高8.9个百分点。中西部投资年均增速,2003年至2014年为25.4%,比前期提高7.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3.0个百分点。东部投资同期年均增长20.0%,比中西部低5.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低2.4个百分点。
这一状况影响了东部转型。东部企业2003年以来遭遇了中西部低价建设用地的有力吸引,大量向中西部增加投资,缓解了其在当地转型的紧迫性,弱化了东部省份对全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作用。
这10余年事实告诉我们,粗放外延式快速增长导致的所谓区域均衡协调并不可取。当市场机制不能对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能改变地方政府GDP竞赛情况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难降温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事实上,中西部外延式增长一浪高过一浪时,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却持续下降。
东部经济比重回升的积极意义,就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重新回归向沿海集聚格局。这有利于提高全国要素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发挥东部对于全国发展转型的带动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央2005年以来一直坚持的,“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的要求。
至于区域差距扩大问题,在人口等要素充分有序流动格局下,应该将有较好解决。美日自19世纪末以来,经济发展都在向着沿海集聚,人口亦大致同步向沿海集聚,区域经济总体均衡协调。这种以人口集聚“熨平”经济集聚,形成区域均衡发展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