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3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袁华明)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能否在当下绽放光彩?浙江的多个历史经典产业正在以实践作出回答。追随着历史文化修复的步伐,跟上现代产业的复兴之路。
一片迄今已有4000多年、出土于湖州钱山漾遗址的淡褐色绸片,成为人类最早利用家蚕丝纺织的唯一现存实例,再次印证了“世界丝绸之源”源自东方;经过无数次变迁,古越大地上的八百里鉴湖已非昨日面目,但两千多年来不变的是,这湖水酿出的黄酒……
丝绸、黄酒、茶叶、中药、青瓷、宝剑、文房等沁入东方文化元素的传统产品,在浙江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产业背后不仅是无法割断的文化情愫,而且也是真正成为经典的自身魅力。
我省先后出台文件,对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予以扶持。一件件饱含文化的传统产品,如何才能形成可以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的经典产业?这显然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
守住文化
无论是丝绸还是青瓷,不管是黄酒还是茶叶,抑或是石雕、根雕,在千百年的产业演进中被不断添附文化的内涵,至于湖笔等文房产品更不用说了,本身就是用于文化传承的。
即便是中药,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在古代,仙草、仙药在文人墨客笔下染尽奇幻色彩,无论是药铺学徒许仙、抑或是闯天庭盗取仙草的白娘子,至今仍被流连在西湖的游客所津津乐道。
然而,很多人如今已经习惯了喝咖啡却很少去品茶,习惯了饮啤酒、红酒却很少品黄酒,习惯了问诊西医却很少用中医药祛病强身……传统产品对一些人而言成了一种记忆。在浙江提出大力发展若干历史经典产业之后,今天人们提到传统产业时,对它的印象依然是作坊式的场景,肩扛手提的原始作业方法,以及慢工出细活的低效率。
一方面是产业不受待见,另一方面则是保护不足。
在今年1月的省两会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郭艺公布出她的调研结果:我省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的190项地理标志中,传统手工艺知名品牌只有东阳木雕、龙泉青瓷、青田石雕3项,缺乏商标权保护意识的结果就是知识产权被侵犯,市场被低档商品充斥。她举例道,西湖边卖的西湖绸伞很少有杭州本地产的,现在市场基本上看不到一支做工精致的湖笔……“这既需要对企业加大资助力度,也需要注重品牌保护。”
那些老行当、老把式、老工艺,是传统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机器面前、在智能制造面前,还有多少竞争力?丝绸、黄酒、茶叶、中药、青瓷、宝剑、文房……在我省提出发展历史经典产业之后,不少地方开始尝试用新的业态来重塑产业格局。
有的尝试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绍兴黄酒小镇筹划与旅游结合,用千年黄酒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传播黄酒文化。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龙泉的青瓷、龙游的红木、青田的石雕等,也走出了一条与旅游结合的发展之路。有的开始谋求全产业链的联动,从种养蚕桑到生产加工再到品牌锻造,湖州部分企业正在打通产业链条,尝试全产业链发展。有的注重营销模式的创新,结合业已形成的商品集聚优势,杭州、新昌、松阳等地的茶叶就是借助茶叶市场和销售网络,通过消费端倒逼供给端提升水平。
寻找短板
我们似乎习惯了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也在生活工作中享受着这种便利。传统产品被我们弃之如敝履,传统产业凋零衰败,不少从业者也纷纷转行,传承人日渐变少,直到一个个传统技艺被列入各级“非遗”。
是我们不再需要那些传统产品了吗?还是这些产品已不再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传统产业同样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找短板已是迫在眉睫。创新不足、拓展不广、发展不快、人才不济等问题几乎是传统产业的通病。有关部门的一份调研材料显示,目前我省传统产业大多仍注重于传统风格产品的市场挖掘,消费群体年龄偏大,对商务人士和年轻人倾向的前卫时尚产品开发不足,限制了市场开拓,还有些产品地域特色过于明显。
“中国丝绸的出路在哪里?要么走进寻常百姓家,要么走上纽约、巴黎的时装T台。”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多年前就曾呼吁,丝绸产品既要让老百姓消费得起,又要与国际大牌同台媲美。
而更让凌兰芳们担心的是,质量上乘的生丝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浙江丝绸企业可以为国际一流的品牌代工,却很难找作为原材料的生丝。
以蚕桑生产为例,从2007年以来,我省蚕种饲养量和蚕茧产量等连续多年下跌,且每年跌幅均不小。2014年全省桑园面积85.9万亩,蚕茧总产量47016吨。产业链上游利润薄如刀片,也成为困扰这个行业发展的瓶颈。
如果说生产环节还存在诸多短板的话,那么消费市场所反馈的信息则是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在采访一些黄酒企业时,不少企业负责人都向记者坦言:“最担心的是年轻人这块市场,最想抓住的也是这个群体的市场份额。”位于安吉县孝丰镇的乌毡帽黄酒公司负责人吴烈虎就告诉记者,为了适应年轻人的消费市场,他们专门研发了“冰雕”系列产品,酒精度较低,还适合在夏天饮用。
传统产业一度因为效率低下、效益不理想等原因,导致人才流失,人才青黄不接也是短板之一。以黄酒行业为例,专业人才不足已成为行业传承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高级酿酒师、高级品酒师、管理和营销年轻人才普遍缺乏,虽然绍兴当地部分高校开设了黄酒及相关专业,但毕业生真正投身黄酒行业的并不多。
去除低端产能,瞄准中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补短板,是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种载体,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真正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产业打造成独树一帜、声名远扬的历史经典产业。
传统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它们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今年1月的省两会上,“历史经典产业”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春风化雨,从传统产业迈向历史经典产业,这不仅仅是枯木逢春的简单轮回,而是转型升级的全新号角。
通往经典
一只丝绸手机壳卖到198元,收购法国知名丝绸企业MARC ROZIER,聘请爱马仕原丝绸板块CEO……从事传统丝绸行业的万事利,如今正在向品牌高端化、国际化迈进,完成从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
随身我省促进若干历史经典产业指导意见的出台,历史经典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期,这让很多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传统产品生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经历了凋敝后,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风口”,把握好这个“风口”,可以让这些产业真正迈向经典,形成与现代社会和谐共生的业态,也让这些产业在历经磨难之后迎来又一春。
经久不衰的才是经典。一个历经千百年的产业,要在现代社会继续繁荣,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植入时代元素,用现代工艺改良旧工艺,用现代业态替代旧业态,用现代商业文明重塑产业发展模式,才能不断走向辉煌、成为经典。
带有浓重“浙江”印记、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产业,被正在以“组合拳”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浙江集纳在“历史经典产业”的称谓之下,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传承发展工作,到2020年实现产业“复兴”。
“互联网+”为传统产业迈向经典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省已经出台的历史经典产业指导意见都提到了“互联网+”,支持“线上线下”、众筹营销、网上个性化定制等营销模式。嘉兴嘉欣丝绸集团董事长周国建也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线上线下一同发展,去年,我们的丝绸服装销售营业额,线上和线下都达到了约7000万元。”
在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区,茶商很早就开始触网。杭州西湖茶叶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场内大部分茶商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开起了网店,以前坐等买家上门,现在可以全世界推介,效果挺不错。“要让网上卖茶变得更轻松。”正在建设中的西湖茶博城也规划了电子商务区块,将完善配套建设。
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建设,无疑为传统产业变身为历史经典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大舞台、大空间,青瓷小镇、黄酒小镇、丝绸小镇、江南药镇等纷纷入选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磐安县新渥镇祠下村村民陈有德说,如今迎来了一个好时代。新渥镇是传统药材名镇,这里家家户户、祖祖辈辈几乎都是种药材出身,浙八味特产市场就坐落在这个镇上。陈有德家里的20亩地,也是从上一辈就种药材传下来的。他最期待的,是通过建江南药镇,使磐安的名气能越来越响,带动当地中药材产业稳定发展。
在龙泉,青瓷小镇已成为新的发展亮点。曾见证了青瓷产业发展兴衰的这片土地,如今焕发出无限生机。1998年,国营龙泉瓷厂改制后,当年规模庞大的青瓷厂区也逐渐被闲置,几近荒废。如今,特色小镇浓厚的青瓷文化底蕴和依山傍水的秀丽风景,引来多位重量级工艺大师设立工作室,青瓷企业、青瓷传统手工技艺作坊入驻,带动了数千名农民就业创业。
通往经典的道路或许有很多,但衡量经典的标准却很简单——经得起历史考验,实现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过去一年多的实践也证明,传统产业迈向经典是可以做到的,一批颜值高、实力强的历史经典产业已经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期待更多传统产业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