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台州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商回归也步入招大引强选优的新阶段。
通过不断创新招商方法,拓宽招商渠道,优化招商环境,仅去年一年,台州市引进到位省外资金200.57亿元,同比增长32.2%。今年上半年,新引进重大项目42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10%。
以星伦凯、中能机车、吉鑫祥、宝成铁路等为代表的优质项目成为台州引资的重点。它们不仅为台州市带来了优质的资本,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不仅自身是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排头兵,也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有力推动了行业整体的调整优化,带动了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它们优化了台州市的经济结构,是台州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最为活跃的主体力量。
星伦凯:
两代人的回归梦
“八山半水点半田”,人们用它来形容天台县的山多地少。在土地资源的制约下,许多天台人不得不选择外出经商创业。
浙江三星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庞广洪董事长是较早外出经商,又将资金、技术,带回故乡建厂的天台人之一。经过多年辛勤打拼,三星特种纺织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2012年,三星特种纺织和东华大学技术合作、共同开发的聚芳酯纤维项目终于成熟,迈入了市场化的阶段。在工厂的选址上,庞广洪的目光首先投向家乡。
他找到了常年在外经商、但内心同样有一份回归愿望的范正才,邀请他共同出资组建星伦凯公司,建一个国内首创的液晶聚芳酯高性能纤维企业,而恰好范正才对这个项目非常看好,两人可以说一拍即合。虽然,当时包括江苏在内的多个地区都抛出了橄榄枝,开出的条件可以说比天台更为有利,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天台人,庞广洪和范正才选择了听从自己内心最强烈的声音:回到天台,回报故乡。
“在最终作出回归天台的决定中,天台县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服务对我们的帮助和影响非常大。”庞广洪如是说。天台县可以说是最早发起“浙商回归”的地区之一,早在2003年1月的在外乡贤大会上,天台县政府就给对家乡贡献较大的庞广洪等30位在外乡贤颁发“杜鹃奖”。目前天台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7个异地商会组织,而高新科技项目,正是天台县引资的重点和方向。
在多方因素促成下,2012年9月,由庞广洪、范正才出资,东华大学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组建的浙江星伦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平桥镇花前工业园区落户,由范正才的儿子范洪杰出任总经理。作为85后,小范虽然在山西长大,之前一直接触的都是商业市场这一块,但回到家乡,投身实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继承了父亲的还乡梦,也圆了自己一个创业梦。
在星伦凯厂区施工现场旁的水泥房里,范正才向我们介绍:聚芳酯纤维具有其他纤维无法比拟的发展前景,在航天航空和军工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作为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电子通信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聚芳酯纤维具有强度大、重量轻的特点,在应用于航天航空及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时,其轻量化优势特别明显。范正才说,现阶段我国尚不能生产聚芳酯纤维,所需聚芳酯纤维基本依赖进口。星伦凯建成投产以后,将打破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
据了解,目前星伦凯已经掌握了聚芳酯纤维的关键技术,今后几年将投入近3亿元,建设5000吨级液晶聚芳酯等高性能纤维项目,建成后总产值将达到21亿元,并可带动30亿元产值的下游产业发展。
“浙江是化纤大省,聚芳酯纤维做成功了,浙江将成为化纤强省。”范正才如是说。因为看到聚芳酯纤维的发展前景和所具备的意义,他对星伦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让自己的儿子回到家乡创业,并希望他能继承艰苦创业的传统,发挥年轻人创新立业的特点,为家乡多作贡献,这也正体现了他对家乡的关心期盼。
与此同时,更多类似范洪杰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参与家乡的建设,也是让人看到了天台未来的活力。
吉鑫祥叉车:
打造“台州制造”金名片
小到超市理货,大到港口装卸,随着物流业日益发达,如今的叉车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可是鲜有人知道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叉车可载重48吨,其生产厂家就在台州——浙江省吉鑫祥叉车制造有限公司。
吉鑫祥是一家专业生产叉车及物流搬运设备的现代化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是台州较早的一家回归企业,成立于2006年,2014年叉车产销量达到7000余台,年产值4.5亿元,公司综合实力跻身国产叉车制造业前十。这家在当地响当当的企业,其创办人张正茂是土生土长的台州路桥人。
“吉鑫祥董事长张正茂上世纪90年代去外地发展,主要从事装饰建材产品贸易,2000年开始在广州花都区建厂,完成了从商贸到工厂的转型。”浙江吉鑫祥叉车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云福向记者介绍,由于浓厚的家乡情结,在2006年第二届台商大会上,张正茂决定转战台州,投资2.6亿元建立叉车厂。
当时的装饰建材行业尚处于黄金期,张正茂为何要进军完全陌生的叉车制造业?这其中有张正茂的战略考虑。装饰建材行业对叉车的需求量很大,张正茂正是从自己的生产经营实践中,看到了叉车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台州的制造业基础较好,汽配产业链完整,因此张正茂决定试一试。2007年,吉鑫祥位于台州经济开发区滨海工业区的150余亩新的生产基地开工,并于2008年正式投产。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吉鑫祥克服了投产初期招工、销售等现实难题,逐渐从一个叉车制造的门外汉,发展成为一个令同行翘楚刮目相看的新秀——开发33吨内燃叉车,填补省内空白;开发国内最大的48吨叉车,并已交付客户使用;开发3~12吨侧面叉车,开发4~10吨蓄电池叉车,并成功研制了配置锂电新能源的3吨和6吨电动叉车。市场开拓方面,吉鑫祥也是捷报频传,先后与大型钢厂“江阴兴澄特钢”、东方航空公司等在内的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年初在越南建立组装厂,2014年8月在俄罗斯建立组装分厂,出口量比重超过40%。短短五六年时间,吉鑫祥成为中国十大叉车品牌之一。
初有建树的吉鑫祥,并没有选择停步观望。从2013年开始,吉鑫祥开始研发特种车辆,向国内外多家航空公司供应牵引车,并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各类特殊用途的叉车产品。“随着订单的增加,我们现有的生产基地产能已日趋饱和,需要兴建新的生产基地。”陈云福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吉鑫祥已拿下一宗80多亩的土地,距目前的生产基地仅1公里左右。新的基地总投资2.3亿元,计划于2017年投产,产品规划上将以更高端的特种车辆产品为主。
“台州叉车市场每年的市场容量为3000台左右,但是作为本土企业的我们仅占有其中数百台的市场份额。今后,我们将积极发挥本土企业的售后服务优势以及价格优势,占据更多的本地市场份额。此外,我们还将主攻高端市场,加大与航空公司的合作,并且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使企业迈上新台阶。”陈云福雄心勃勃地向记者表示,吉鑫祥不仅要成为行业翘楚,更要成为台州乃至浙江制造业的一张金名片。
宝成铁路器材:
转型升级正当时
三门县珠岙镇是远近闻名的“橡胶之乡”,也是人人皆知的“工业长廊”。一方面,三门县大约70%的县域经济来源于橡胶产业,橡胶可以说是珠岙镇乃至三门县的支柱产业;然而另一方面,珠岙镇山多地少,形成了“长廊”似的工业布局,以低小散企业为主,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台州宝成铁路器材有限公司为珠岙镇橡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2013年,一直在陕西宝鸡创业的浙商郑必雪携妻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三门县珠岙镇,看到了家乡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意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背离。
“传统企业要生存,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传统产业也可以谈创新,而且必须谈创新。”郑必雪如是说。在他看来,我们习惯性地把创新等同于高新产业,这是一个误区。高新产业可以创造价值,传统产业也可以创造价值,关键是你愿意花多大的资金、时间去投入。
2013年底,台州宝成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在郑必雪的家乡珠岙镇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0万元,总征地面积19992平方米,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0万套高铁扣配件生产规模,解决200多人的就业问题。
由于多数橡胶生产企业所使用的传统老式燃煤锅炉技术有限,生产过程中废渣、废气、废水三废俱全,是工业生产中耗水、耗能和污染大户,且治理困难,为了节能减排,郑必雪不惜花费上百万元采用导热油锅炉。
这种锅炉以煤、油、气为燃料,以导热油为循环介质供热的新型热能设备,采用高温循环泵强制导热油进行闭路循环,与老式锅炉相比,更加安全、高效、节能。
同时,为了避免炼胶车间粉尘和烟气造成的污染和员工职业病,宝成采用先进的封闭式炼胶,自动化程度更高,也更加人性化。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7650万元的投资规模,正处于设备采购阶段,很快可以投产。”郑必雪表示。
在现场,我们看到项目的生产厂房和办公楼都已经全部建成,厂房与厂房之间还建有绿化带,骄阳之下绿意浓浓。据了解,宝成投产以后,将形成以铁路器材产品为主打的产业链,推动当地企业的转型。
“宝成投入高新设备取代传统锅炉,大幅提高燃煤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环境压力,体现了我们招大引强选优的招商方向。”珠岙镇相关招商负责人表示。
为了克服土地资源、节能减排等硬性制约,驱动民营企业快速转型升级,珠岙镇正以“打造中国橡胶城,建设特色中心镇”为中心目标,打造三门(高枧)橡胶高新创业园,推进橡胶产业的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依托本地区优质的旅游资源,珠岙镇还动员企业家从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跨行转型,加速推进“小西湖”旅游和“中国素文化园”创意产业发展。
“在珠岙镇,转型升级不是单个企业、产业的事,是整个镇的事。”郑必雪表示,他相信通过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也可以创造美好明天。
中能机车:
深耕台州逆势扩张
在国内不少踏板车生产厂家业绩大幅下滑的2015年,中能机车却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交出了一份令同行羡慕不已的成绩单:1~6月踏板车销量同比增长40%以上,实际订单量增长60%以上。与此同时,中能机车加快了拿地扩产的步伐,成为踏板车行业中罕见的逆势增长者。
在台州湾集聚区,一个空旷的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此起彼伏。在这里,中能机车正在描绘宏伟蓝图,再过几个月,一个年产100多万辆机车的生产基地即将破茧而出。“新基地建成之后,我们现在位于广东佛山以及路桥的生产基地,都将整体搬迁过来。今后这里的产能,将是我们现有产销量的数倍,可完全满足我们公司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要求。”中能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恩华指着身后的工地,满怀憧憬地告诉记者。
中能机车董事长陈华能,是土生土长的台州路桥人,上世纪90年代开始涉足摩托车制造业。2005年,陈华能收购广东佛山佛斯弟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开始在同行中崭露头角。佛斯弟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的产销量几年来一直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广东佛山的区位以及产业基础也都还不错,不过在“浙商回归”的感召下,陈华能还是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台州,作为二次创业的开始。
“这几年来,中能机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海外市场的份额,在中国踏板车同行中居前三。中能机车的海外市场,以欧美、拉美、北非等地区为主。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在海外市场需求不振的大环境下,中能机车的踏板车出口量不降反升。”杨恩华告诉记者,中能机车现有的生产基地,年产能只有二三十万辆,需要进一步提升产能。在“浙商回归”的大环境下,公司董事长陈华能决定将广东佛山佛斯弟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迁到台州,并整合原先在台州的老厂区,计划总投资12亿元,全新打造一个年产能超过100万辆(踏板摩托车30万辆,骑式摩托车15万辆,电动车60万辆)的大型现代化生产基地。
目前,中能机车新基地工程进展顺利。当地政府成立中能机车项目服务小组,指定服务专员作为企业的联络员,主动上门服务。根据计划,中能机车新基地将于2015年底前完成主体厂房施工,2016年生产线全部投产。借助这一新基地,中能机车不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更关键的是实现产能以及品质的大跃升,从而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新腾飞。
“中能机车跟其他企业不一样,一直以来专心致志于踏板车、摩托车行业,基本没有从事过其他行业的投资。尽管不少人认为踏板车、摩托车是一个夕阳产业,国内不少城市纷纷加入了禁摩的行列,但我们认为这个行业仍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今后还会继续深耕这一行业。此次拿地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就是表明了我们的决心。”杨恩华表示,中能机车将整合自身优势,为打造中国踏板车领军品牌而继续努力。
从全球摩托车的产业布局上看,中国企业虽然产量高,但产品一直处于中低端。大排量摩托车市场,几乎由国外产品一统天下,比如哈雷、宝马,一辆摩托车身价达到数十万元。“研发大排量的摩托车,逐步进军高端市场,这也将是中能机车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个市场最近几年上升很快,我们没有理由将这个市场拱手相让。”杨恩华向记者表达了中能机车欲进军高端市场的勃勃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