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1.0时代走向工业4.0时代,制造业一直在不断地升华和超越。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在决意彻底告别低小散、告别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后,“浙江制造”何去何从?
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机遇,加快制订实施“浙江制造行动纲要”,努力在“创牌、定标、创新、智造”上实现新突破——“浙江制造”要做“中国制造”的标杆和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
转型中的“浙江制造”,将包含更多“浙江创造”因素,将更多依靠浙江装备、依托浙江品牌,实现高品质、高水平本土制造,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痛点倒逼制造转型
诸暨大唐镇号称“世界袜都”,世界70%以上的袜子都来自这里。然而,当这些“大唐制造”的袜子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商场、超市时,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生地”。
代工能力强大,但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设计,品牌“叫不响”……一双袜子,折射出“浙江制造”的痛点。
时间倒推十几年,“谁都能卖”、“什么都能卖”、“卖什么都赚钱”……充沛的廉价劳动力、粗放的资源利用模式等因素支撑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纺织服装、鞋、电气机械产品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浙江出口的主力军。
时过境迁,今天的“浙江制造”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向内看,人口红利正在终结,环境、资源已经触及“天花板”,消费市场处在升级阶段;向外看,外需持续低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摆在“浙江制造”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摒弃没有质量的增长、没有效益的速度,加快向“高起点、高效率、高附加值”和“低排放、低能耗、低占用”转型。
2013年开始,浙江全面推进“四换三名”:加快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大唐镇正在经历自1988年建镇以来前所未有的“刮骨疗伤”。当地提出,打造全球最高端的袜业产业,培育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袜业精品,集聚全球最顶尖的袜业技术,形成全球最完整最先进的袜业产业链。
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后,多层次消费需求特别是一些中高端需求带来的广阔市场机遇初现,唯有创新供给才能激活和满足。
必须突破一批能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核心关键技术!近年来,依托一批龙头企业,浙江初步实现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西子航空为国产大飞机制造舱门,杭氧与西门子等国际巨头抢订单……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浙江制造”正唱响属于自己的“好声音”。
追求智能制造的极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制造业正走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未来趋势。GE、思科、IBM、英特尔等80多家企业已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重新定义未来的智能制造模式。
面对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以商业嗅觉灵敏著称的浙商毫不迟疑。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全地形越野车等产品。在这家企业物联网智能生产监控室的所见,令记者脑洞大开:主管端坐显示屏前,拿着订单输入生产指令,隔壁加工车间的机器设备立即开工。
“通过物联网改造,工厂所有生产指令在指挥室直接下达。”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机器换人”、导入物联网技术,春风动力人均生产效率提升30%,库存周转率提升50%。
这几年,浙江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大大提升了制造能力、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增效、提质、保安全”。
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8万元,比前年提高了9.4%,今年上半年又同比提高7.9%。去年通过“机器换人”减少普通劳动用工61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人数下降了7.4%。
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智能化改造在浙江制造业蔚然成风。上半年,全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超过87。到6月底,全省已在18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区,实施示范试点项目800多项,总投资436亿元。
浙江正全力推动“机器换人”从单个企业到块状经济连片发展。除了100项“机器换人”示范项目,浙江正着力推进诸暨袜业、新昌轴承等10个区域性行业“机器换人”综合试点示范。
“机器换人”正打开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空间。今年上半年,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量同比增长19.2%。一批专业优势明显、服务功能较强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为企业智能化生产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帮助企业生产从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迈向智能工厂。
2025年,浙江制造业重点领域将全面实现智能化,推动“浙江制造”真正迈入“智能时代”。
找准“软硬兼施”的支点
如果说“智造”旨在提升“浙江制造”硬实力,那么品牌制造和标准提升则意在提升“浙江制造”软实力。通过“软硬兼施”,全面提升浙江的本土制造能力和竞争力。浙江正在着力打造的,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制度体系,无疑是其重要支点。
201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发展战略,在全国省(区、市)中率先推出地方制造品牌建设的制度体系。“浙江制造”这个共同品牌,被定义为代表浙江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区域形象标识。
当下,浙江本土品牌最大的问题是,品牌太多、太杂、太分散、层次低,知名品牌不多,品牌的国际识别度不高。
“浙江制造”区域品牌的塑造,要靠良好的企业品牌、行业品牌来支撑。围绕七大万亿产业,浙江确定了涉及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时尚等产业领域的33类“浙江制造”培育重点产品,选择7个县、10个行业和100家企业,先行开展试点培育。
当我们谈论“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时,其实我们还在谈论他们的“标准”。
掌握了标准的话语权,就占据了制造的制高点。“德国制造”每年制定1500个标准,目前已累计发布了2.5万个标准,这些标准成为德国产品的品质保证,其中80%以上已成为欧洲通行标准。美国、英国的制造业采标率超过80%,日本高达90%,浙江只有58%。
低水平的标准导致低档次的制造,阻碍了“浙江制造”竞争力的提升。
正视差距,迎头赶超。目前,全省构建了“管理标准+产品标准”的“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发布了《“浙江制造”评价规范》地方标准,组织制订电除尘器、吸油烟机、衬衫等“浙江制造”产品标准17项,全部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接下来,浙江还将大力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引领工程,找出每个行业的“第一”和“唯一”;大力推动传统行业主动对标、提升标准,制定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标准,逐步构建“浙江制造”先进标准体系。今年起,每年发布“浙江制造”标准30项以上,近3年要达到100项以上。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更要提高国际先进标准采标率。